|
图书工作室 讯:
山东教育社:御传统与文化之风 行现代教育出版之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10月13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为济南胜利大街小学的“山东教育出版社阅读与写作基地”挂牌,标志着山东教育出版社百个“阅读与写作基地”正式启动,该活动将逐渐推至全省百所中小学。其实,2015年鲁教社还持续推动了“向上向善·书香校园”、“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月等一系列阅读活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如今的鲁教社不再满足于“教材、教辅出版机构”这样的身份表述,而是期待通过更具温度的项目设计,更彻底地实现“与读者融为一体”。这背后,还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发展思想。 立足“阅读”经营“服务” 2015年年初,带着鲁教社即将走过一个发展规划时段的社长刘东杰,作了一个新的表态——“甘当全民阅读的排头兵”。这样一句话,放在“十三五”规划布局年来看,分量不轻。 奔赴阅读潮头,是具有战略色彩的选择。经过“十二五”时期的逆势上行,鲁教社主营业务连年翻番,利润总额从2010年的2326万元增至2014年的5244万元,2014年,营业收入达2.15亿元,并不断为出版荣光加码——目前,该社有32种图书获“国家三大奖”,连续三届获中国出版政府奖(6种图书),连续五届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6种图书),成为山东全省荣获国家大奖出版社中的翘楚,另有千余种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但眼下的“双效齐飞”并非鲁教社真正的愿景所在。在刘东杰看来,“为出书育人而生的教育出版社,只有为学习型社会、学习个体提供更为专业、更为广阔而纵深的服务,其长线而稳定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也才更有意义”。从这一点出发,鲁教社以产品结构调整、数字化出版、多元化经营所进行的现代教育出版转型,最终指向“服务型出版”。这种服务不是仅通过“图书”所能实现的,鲁教社顺势而为,把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热点、教育途径的“全民阅读”作为优化终端关系、输送终端服务的首选对接口。 事实上,当阅读推广如同数字化一样快速成为产业风潮,阅读服务需要在差异化中赢得竞争力。以“向上向善·书香校园”为主题引领第一波阅读活动,鲁教社从长项和特色出发,为传统文化和成长教育创设了有效的结合点。作为生根于传统文化之乡的地方社,鲁教社以传承齐鲁文化的担当,耕耘出一方特色板块,累计出版传统文化读物数百种,涵盖大众读物、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等几大类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教社将一流作者等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读物开发特色和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材编写经验进行有效嫁接,开发出系列适合学校教育的读物。“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以分年级、易于评价为特色,在多所小学掀起诵读热情。这一特色优势也得到了市场证明:以小学、中学、高中为开发层次的《文明基因·孝诚爱·中小学生“四德”教育普及读物丛书》发行数量超过46万册,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的《点燃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系列读本》发行总数超过59万册。 有了这样的特色资源,再加上“传统文化进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这样的政策,鲁教社所要做的,是“御风而行”。“向上向善·书香校园”就打出了一个亮点。也正如刘东杰所说,鲁教社走得并不是“一见口号就编书”的路,那样编不出好书,也走不出利于发展的路。转型中的鲁教社正在为诠释更深、更广的教育出版做准备,从阅读服务中的“向上向善”开始——在生命教育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帮助它开出一朵向上的花。 “系统”设计“配套”运作 循着“向上向善·书香校园”的主题线路,鲁教社从幕后走到台前:它不再是义务教育17个学科107册教科书、6个系列1700余种中小学教辅背后“生疏”的出版者,而是期待在一系列阅读活动中转变成为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亲密伙伴”。这份期待正在系统的活动设计和配套企业运作中向现实靠近。 一份十几页的“向上向善·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对年内三大主打阅读推广项目有具体而微的设计,各项目从内容到运作方式各有特色。“文明基因·孝诚爱”读书有奖征文比赛以《文明基因·孝诚爱》为基础读本,将道德思考引入学生的写作训练以至日常生活,征文内容还将反哺出版选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由鲁教社联合山东省诗文教育学会、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山东省小学教育共同体等机构发起,融合图书展示、讲课评课、专家讲座、知识竞赛、诵读大赛等多种活动形式;“书话童年——201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作家校园行”中,该社邀请汤素兰、龚房芳、米吉卡等作家进学校举办公益讲座,使阅读成为引领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效载体。这些活动从4月到年底持续推送,已深入济南、淄博、 德州、枣庄、烟台、滨州、临沂及江苏扬州的多所学校,累积举办公益讲座近百场。接下来,行程将继续向山东省内的更多地市延伸。“至少先把省内跑透。”刘东杰说。10月起,鲁教社又启动新活动:在山东省内联合百所优秀中小学建立“阅读与写作基地”,鲁教社将通过作家进校园开展阅读与写作专题讲座、组织培训、邀请优秀教师做示范课等活动实现全民阅读的纵深推进。 这一系列活动迅速提升了学生们对鲁教社的认知度,扭转了“读者认书不认社”的现象,对于企业品牌全盘经营来说至关重要。而更广范围内、更新形式的宣传、营销也由此打开了新口子。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这些活动让鲁教社在电视媒体上赢得了较以往密集许多的曝光度,除媒体关系的营建,还在于活动“有料可报”。此外,鲁教社还启动了新媒、纸媒等多重传播平台。这些活动均由编辑担任第一责任人,从策划到执行,大幅度强化全员营销的理念和水平,使编辑职能从“来料加工”转变为“全程监控”。该社在走出单一教材教辅经营的同时,主张“进行立体化传播,构建全媒体宣传推广模式,加大营销力度”。按刘东杰的话来说,这属于“配套动作”。 对阅读推广起到直接或间接支撑作用的配套动作,并不止营销一项。从2014年初起,鲁教社就以自主研发与合作出版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大众教育读物的新突破,先后策划多种大众教育类读物。相关管理工作也逐步走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如随着市场化图书的增多,之前单一教材教辅时代的仓储管理方式和人员管理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性,鲁教社今年就此进行重点改革。再如,所有编辑室每年至少策划2种重点图书选题,形成有规划、有制度、有人抓、有落实的良性运行机制。 刘东杰认为,配套不好,就会拖后腿,全局意识很重要。为了下好全局发展这盘棋,刘东杰给自己的工作定位是“三抓”,抓规划、抓管理、抓队伍。这其中,他最看重“队伍”。鲁教社近年启动了首席编辑制度、系列化业务培训等各项人力资源制度,在用人上主张“观察人才”、“放平台上试一试”、“能上能下”。 “专业”至上“融合”发展 对于“全民阅读”,鲁教社有一条长线规划。在一份鲁教社《全民阅读推荐书目》中,相关品种细分为文化精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少儿读物、教育理论、助学助教几大部分,这也预示着鲁教版的“阅读服务”将面向更广范围的人群,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等,其形式和内容也将不断更新。其实,阅读推广还只是鲁教社教育服务的一个体现。眼下,该社正在“一条主线、三个重点、一个目标”的发展战略下,致力于为读者、为教育做得更多、更好。 在鲁教社所提出的专业化、个性化、分众化、数字化、多元化等发展关键词中,专业化是排头兵。刘东杰始终强调“专业至上”。对于鲁教社而言,新发展离不开稳固的基础。2015年,出版社仍要下力气坚守“教材教辅基地”,走产品创新发展之路,如做好“五四”实验教材的英语、数学等学科研发工作;在“基础训练”等教辅出版中加快纸质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步伐。该社还将通过总结和实施《中华大典·数学典》、《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等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规划“十三五”重点规划图书、农家书屋等项目的储备和申报,通过《季羡林作品全集》、“杜威教育研究大系”等的开发,实施精品战略。 在强化主业的同时,鲁教社力拓“多元化”发展。具体方式是,立足已有产品与资源,拉长消费主体,探索终身教育产品的出版;通过自主研发与社会优秀策划团队合作等方式,与老年协会、妇联等团体合作,推送从母婴教育至老年教育等普适性较高的产品出版,延伸教育类产品的链条,在专业化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研发推送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的产品。 为培育现代出版的亮点,该社坚持多元化与数字化相结合、自主建设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紧跟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步伐。同时,积极寻找新的产业机遇,利用资本等手段扩展产业领域,实现由单纯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综合服务商的转变,如山东教育出版网正在进行老年大学频道、网络教育频道的二期建设,推进“山东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推广“五四”教材电子书包项目,与移动教育频道合作推动试卷等传统产品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身处一个文化教育张力十足的新出版产业时代,鲁教社有自己的思考,那就是以现代企业发展的思路,做传承文化、服务教育的“出版君子”,不断尝试实现出版与教育交融的无限可能。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