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国际最新童书插画

[ 来源:佚名    点击数:314    时间:2015/11/9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国际最新童书插画

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日益复杂的图画,它们从四面八方
    轰炸着我们的视线。与此同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插画艺术也正面
    临着某种程度上的革命。虽然大多数成年人忽略了该艺术的存在,但近年
    来,在这个神秘的世界中仍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性的画家。他们利用各
    种工具进行创作,包括传统工具、数字工具或将二者结合使用,来弥补以
    往的大画家们在这个令人神往的创新领域中工作的不足。
    在选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时,我想让它宽泛地展示出各种风格和概念
    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仔细调查这个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近来,童书插
    画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这主要归功于作家们创造性设计的潜质以及画家
    们在图画书籍方面(这似乎已经日趋成熟)工作地位的不断提高。虽然目
    前大家看到的创新和科技的广度及深度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但有一点很重
    要,此类工作都有或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前提,即它必须和儿童的眼
    神进行交流,要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对于什么内容才最适合儿童阅读这
    一点上,众说纷纭。看来不同的文化依然存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习俗。例
    如,参加完每年的波隆那童书博览会后,我发现,目前同法国、意大利、
    挪威、德国和其他北欧地区的出版社相比,英国的出版社在插画的使用方
.、  面显得尤为保守。当被问及此事,大多数英国的出版者会宣称虽然他们
  很喜欢“深奥微妙的东西”,却不卖这样的东西。要搞清楚到底是谁在引
  领着谁,似乎并不容易,但很多国家的艺术家天生就有本领创作出一些精
  美、对儿童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简直难以置信。这门艺术可能就
  像市场经济一样,具有自我实现的本性,这样解释似乎更为合理。
    “视觉文化”这个词近年来得到广泛的流传,并且不断地被应用于
    儿童和图画书籍或“视觉文字”中。这个词似乎被学术界用滥了。如果
    “文化”是指阅读、写作和理解能力,那么“视觉文化”似乎应该理解为
  观赏、制作并获得艺术性理解的能力,而不是从字面上对图片进行文字的
    “解码”。图画书籍中的插画对儿童而言,寓意颇丰。往往图片本身便是
    其意义所在,而并不仅仅是词语含义的辅助性线索。此外,我认为图画书
    籍中的插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不仅仅是阅读的
    辅助。正像沃尔特·赫德格(Walter Herdeg)30年前在Graphis*的一期
特刊中对童书插画所作的评论一样:  “图书的小主人们有他们特殊的私人
画廊,对此他们有着独一无二的感情,他们会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珍藏,并
迷恋地凝视这些作品,这势必会获得一个不可磨灭的景色和物体的记忆,
无论是法国、瑞典、瑞士、英国还是其他国家。不管他是否觉得这是适合
其年龄层的视觉表现方式,有一点很重要,这些向儿童展示的一定要是高
质量的艺术品。而且,童书插画日益成为至高艺术和设计的聚集地。”
    童书插画的变革也并非一一帆风顺,同样伴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和批评。
比如,在书籍中,有几分是艺术家的自我陶醉,又有几分是出于对读者的
考虑?然后,又会面对这一古老的问题:极富创造性的插画是否限制并阻
碍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近些年大量质量平平的插画图书涌入市场。结
果,出版商们对此类书籍的出版开始控制,因为书商们是越来越挑剔。
另外一项担忧就是国际市场的发展对各地文化和插画书的影响。在其他国
家,尤其在美国,销售译文书越来越成为发行商的必然需求,这一一点对世
界各地文艺作品的多样性的威胁也日益增加。这就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
忧虑,他们不得不列出一长串“可做/不可做”的清单,还被鼓励避免自
己的作品公开地成为“本地”图画参考。这种概念似乎被误导,儿童文学
作品领域的权威作家约瑟夫·H.施瓦茨(Joseph H Schwarcz)**曾经说
过: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很庆幸,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能产生国际影
响力的经典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
    学术文献中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根据童书中的语言与
图画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二者进行了研究。本书更注重
艺术本身和艺术家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一定不要忽略,大多数艺术家并不
将自己局限于童书的创作,他们涉足于广泛的图像艺术领域,包括编辑、
设计和广告宣传。童书插画的作者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画廊中展示他们的作
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自谋出路。我曾经和这里所讲的备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谈
话,有趣的是,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在创作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考虑读者
的年龄层。陈志勇(Shaun Tan)在他的文章中对这一点讲述得很清楚,
“插画书籍:为谁而做?”(WWW shountan net):
    “…-·独自一人在工作室进行创作的时候,我并不会过多地站在读者
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我努力给自己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时,
如果去考虑读者会如何反应,这就会最大限度地转移我的注意力!”
    总的说来,同其他人相比,艺术家们更倾向于同“内在的童心”进行
交流(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在探讨他的创作方法时如是解释)。的
确,游戏的心理在创造性试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艺术家们本就应该专
注于直觉的创造性思维,而将读者年龄层和作品风格适宜程度等问题留给
别人去解决,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需的。尽管如此,插画书籍
的制作的确需要对视觉连续性、情节发展节奏、韵律以及翻页的布局有一
个深入的理解。
    以下所选录的艺术家们都各有千秋。但是,还有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并
没有被收录其中。我很清醒地意识到“新”这一概念很难拿捏。在此,我
并不想推荐或者指定一个特定的风格趋势。新颖当然是创造性作品固有的
特征,在这些杰出、早已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极富创造性的作品中更是显
露无遗,这些艺术家包括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昆丁·布
雷克(QuentinBlake)、艾瑞·卡尔(EricCarle)和北村悟(Satoshi
Kitamura)。和这些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老一代艺术家相比,新一代
的艺术家们在出版业能走多久还需要时间来验证。近些年,人们关于“数
字革命”及其对插画业的影响议论纷纷。80年代,很多人称到了“印刷业
的末日”,图书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然而伴随着新科技的到来,一些过激
反应、夸大其词和末日预测最终销声匿迹,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和平共处。
该书以纸张书籍的形式发行似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
拿一个皮面的笔记本电脑在睡前躺在床上阅读的事例似乎也并不多见。还
有件趣事,公开在童书中使用数字插图的比例近年来似乎有所F降,而其
作为幕后工具的使用却有显著地上升。滑稽的是,在所有原始的艺术形式
都可以被完美地复制的时代,很多人使用该技术来模仿多年前艺术作品的
印刷效果,或者用其对设计过程进行更大程度的控制。目前有很多艺术家
使用数字工具创造原始的、审美“友好”的作品,而该作品则是对手工作
品的扫描和造假,这很有讽刺意味。几乎毫无例外,本书谈及的艺术家虽
然主要在屏幕前工作,但要指出,出于个人喜好,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使
用数字工具。挪威艺术家史蒂安·霍勒(stmn Hole)很有趣,他推测自
己现在使用Photoshop创作的作品在若干年后是否会显得很过时,就好像
七八十年代用喷枪创作的作品在今天的效果一样。在这一问题上,我持否
定态度。Photoshop早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创造的层次美感,很多设计
人员都被这种新型工具冲昏了头脑。当这种工具一旦被艺术感驾驭时,它
的工具性就不那么清晰可见了。
    “风格”这个词在插画艺术中使用频繁,也很抽象。过度地追求“风
格”,往往会使作品略显陈腐。只有老老实实地通过艰苦的工作表达一种
思想,其插画作品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曾
经说过:“没有思想就没有绘画。风格并不是我想要的…··这会让我的思
想停滞不前。”但现在的孩子逐渐可以立刻辨认出某个插画作者的作品,
他们熟知这些艺术家的姓名就像他们牢记最喜爱的作者的名字一样。而且
越来越多的画廊也专门从事原始插画作品的销售,这也是很多声名显赫但
收入微薄的艺术家,至少是那些通过传统的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另一
收入来源。
    对插图艺术的赞誉似乎姗姗来迟。长久以来,该艺术已经具有完备的
表现形式,安静地等在那里,很少引起别人的注意或公开露面。或许现在
他们中应该有更多作品浮出水面,在灿烂的阳光中闪闪发亮,得到本就属
于它们的关注和荣誉。
*1975/1976年度《图形》,《图形》杂志社,苏黎世
**《插画家的技巧:儿童文学中的视觉传播》(美国文学协会,芝加哥,
]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