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组稿要注意做好哪些工作
为了使组稿取得预期的效果,编辑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无论是登门拜访作者,还是用通讯方式组稿,虽然表现出来的也许只是一两个小时的交谈或一封千把字的书信,但很可能需要编辑用上自己的许多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实际上已经在为组稿作准备,但到了组稿阶段,仍有不少准备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选题要求
编辑对选题的认识如何与组稿的能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组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为选题寻找最合适的作者并且把作者的写作引导到出版轨道中来。为此,编辑必须在组稿前再次充分研究选题的性质和要求,才能以充分的说服力,让作者看到市场的需求、选题的价值和设计的合理性,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只要选题本身有吸引力,编辑又能把这种吸引力展示出来,作者一般是会接受的。编辑能否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选题的理解。所以在组稿前深入研究选题,明确写作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制订组稿方案
组稿是出版单位的一件大事。选题存在问题,还可以修订、调整甚至撤销,而一旦组稿,作者开始了写作,就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所以在组稿以前,一定要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组稿方案。大的问题如向谁组稿、由谁组稿,小的问题如交稿时间、出书时间、装帧规格、稿酬标准……都要逐条议论,并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让组稿编辑做到心中有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组稿方案,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编辑可处于主动地位;没有组稿方案,一切临场处置,有时难免会考虑欠周,措手不及,影响组稿效果,甚至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选择合适作者
这是选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进行选题策划时,一般对作者人选已有设想,开始组稿时还要再次从各方面进行衡量,以确认最合适的作者人选。编辑经常面临的问题是:有了好的选题,却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或勉强找到的作者并不是理想人选,结果往往导致或选题流产,或一流选题却做成了三流产品。合适的作者,不但在学术造诣(或艺术修养)、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上都能够胜任稿件的撰写,而且还充分理解选题的具体要求且志趣与之相合,同时又熟悉读者对象的特点,能使写作风格适合他们的要求和口味。要选择到合适的作者,编辑须平时就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数据库。为此,编辑要做有心人,不仅要耐心、细致,还要敏锐、热情。无论是读书看报、开会访友,只要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都要随时记录在案。不仅要关注名家、专家的动态,因为他们是作者队伍中的主力和骨干;更要瞩目尚无名望但有潜力的新人,也许他们正是未来选题的最合适的作者。一个编辑有丰富的作者资源,就能在选择作者时游刃有余,顺利完成组稿任务。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