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陈子善:揭开海派文人的神秘面纱
10月18日海豚出版社在三联书店海淀分店举办了《从陈定山到张爱玲:揭开海派文人的神秘面纱》出版座谈会。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陈子善先生介绍了他的著作《张爱玲丛考》写作过程,以及海派文人陈定山的《春申旧闻》发掘的过程,揭开了海派文人的神秘面纱。以下是他的演讲。 横海豚活动陈子善_光影_2.jpg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陈子善 摄影:千龙网记者 王卫 今天“揭开海派文人的神秘面纱”主要是揭开陈定山的神秘面纱。 我先讲我对陈定山的一点认识。陈定山的这三本书,是第一次在内地完整出版,这个功劳主要是吴兴文先生的功劳。实际上这些年来,在上海、在江南地区,很多人早就希望这本书能够早问世,可是由于无法解决版权问题,一直拖延至今。吴兴文神通比较广大,找到了版权的所有人,解决了版权问题,由此我们才有机会能够完整地读到这套书。 春申旧闻系列_光影_1.jpg 这套书实际上是陈定山离开上海到台湾以后写的,文章先是在台湾《中华日报》连载,然后集结出书。有一年我去台湾访问,见了台湾散文家(写旅行散文出名的)舒国治先生,他跟我说,“有一本书你一定要看一下?”我说叫什么书?他说“《春申旧闻》”——即这套书里的第一本。舒国治说这书“是陈定山作的,你一定要看一下,因为是写你们上海的事情,你也来自上海。”我在上海长大,我家四代一直在上海,所以专门写上海的书,我当然感兴趣。可陈定山的名字对我来讲又非常陌生,所以在舒国治先生的带领下,我就买了几本陈定山的书,因为我觉得一本可能不够,所以多买了几本,带到上海,分送给上海的一些对历史、对上海史感兴趣的朋友,大家看了以后都觉得非常精彩。 讲到我自己的这本《张爱玲丛考》。今年是张爱玲去世20周年,时间也真快,当年她去世的情景我还记得,一晃20年过去了,人生有几个20年?1995年9月8日的下午,我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你是陈子善先生吗?”我说是,一听口音就知道是台湾打过来的。他说“张爱玲去世了”。我说你这个消息哪里来的?他说已经公布了,全世界都知道了,只是你不知道。我说张爱玲去世已经谣传几次了,凡是名人都要死几次,不是死一次。他说这次是真的,毫无疑问,你赶快写一篇文章,明天早上发报。痖弦先生(当时《联合报》的主编)希望你赶快写篇文章,明天早上就登,明天就见报。”(《联合报》是台湾最大的两个报纸之一,另外一个是《中国时报》)我说“现在已经是傍晚5点多钟了,要我写,压力太多,我不知道怎么写。”“你一定要写,不管你写什么,随你怎么写,这么一个作家去世,难道你无动于衷吗?”“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正好这些年,从1987年到1995年有七八年的时间,或多或少都在研究张爱玲。”“你随便写,长短都可。”我突然一想,说“我这里还有张爱玲目前我们所找到的最早一篇小说,叫做《不幸的她》,是她在中学期间、中学的时候写的,现在还没有收入到她的任何一个集子里,我写一个简单的,把这个材料公布一下。”他说“太好了,你就写这篇文章。”所以我很简要地的对《不幸的她》发现的经过以及我对它的初步评价,然后加了一个后记,即为什么要提供这个材料,因为张爱玲去世,可惜没来得及在她生前看到,她看到的话,会想起来:哦,我还写过这么一个作品。张爱玲比较敏感,对她自己年轻的时候写的作品,不太希望别人来挖掘。所以这个成了张爱玲去世的契机,把新的材料提供给大家,让大家知道文学天才是怎么起步的。 张爱玲丛考-上_光影_1.jpg 实际上我写张爱玲可以追溯到1987年之前,这本书里没有收录我写的张爱玲第一篇文章,因为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太简单,有的内容在别的文章里也有所体现。1985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张爱玲的第一部作品《传奇》,影印本出来后,我在上海比较早地读到了,觉得很有意思,影印本所根据的版本就是张爱玲《传奇》的订本,也就是《传奇》的增订本,然后我写了一篇小文章,讨论张爱玲的《传奇》当时出版、再版和增订本三个不同版本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个文章当时没有公开发表,就登在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一个内部刊物,叫《古旧书信展》。这是我写的关于张爱玲的第一篇东西。从那时候到现在正好30年,张爱玲死了20年,我写张爱玲的第一篇文章到现在是30年,我就把30年以来写的关于张爱玲的长长短短的文章全部收集在《张爱玲丛考》书里,作为我研究张爱玲的一个小结。大家看到这个书就可以知道,我研究张爱玲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的,做了哪些工作,得到了哪些进展,还有存在哪些问题,这个书里都有反映。也算是自己从事张爱玲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小结。
(本文编辑:原业伟)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