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山西作家书写红色救亡史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续小强 来北岳文艺出版社之前,我一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喜好读书,对于出版亦怀有痴迷与梦想,可对于图书出版种种事宜,仅是停留于知识与概念的层次,毫无经验可言。而《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可视为是自己终于“扎根”出版后的一次“处女作”。
续小强
作者选择是头等大事 要做好期刊的编辑工作,没有一批精良的作者队伍是不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图书亦然。一本书的作者选择错了,所造成的影响是要比期刊大的。不论影响的大小,作者的选择实在是期刊和图书编辑都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所以,我一直以为,我们目前的“编辑学”或“出版实务”都应该特别重视“编辑交往”或者说是“出版交际”。编辑的内功是很重要的,倘若无“编辑外交”的辅佐,编辑的能量是无从聚集的,出版的价值也是难以传递的。 我和李骏虎相识大约在10年前。彼时,他已是山西文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我在编一本给孩子看的《新作文》杂志,偶尔在文学圈的边边上转悠转悠。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文学界的每一个人都怀有别样的敬意,他虽然年轻,亦不例外。在中国作协文学院组织的一次“青创会”上我们见面了。之后,我不间断地读到他的小说,但很少有联系,间或在作协一些老师家里听到他的一些信息。真正交往多了起来,是在2009年我到了《名作欣赏》杂志以后。与《新作文》相比,这本杂志与文学的联系更紧密了,我便有了更为切近观察与深入了解的机会。2010年,他的作品《前面就是麦季》获得了鲁迅文学奖。那时,我正在操办中国小说学会的年会,由这一次承办小说学会的年会,我似乎触摸到了一丝共和国文学生产的特别气息。 在《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出版后,他稿约不断,不到半年工夫,竟然写了8篇内容不同的创作谈。在这些创作谈中,他也提到了那一段获奖后的时光。他的叙述与我的记忆偏差不大,他说他很彷徨,甚或有一种对抗创作被标签被命名的冲动,但他说自己一时又找不到出口,创作的疲累尽显。这就是我当时的一种观感。获得鲁迅文学奖,自然是兴奋的。可在激越的神经深处,你能够感受到他的焦灼,毕竟他才三十五六岁。荣耀的光环,极易演变为自我的怀疑与他人的不信任,而成为“再出发”的负累。 咬咬牙拿出预付稿酬 2012年底,我半途从学校离开,来到北岳文艺出版社。那一天,天空飘着稀薄的雪花,天地间灰蒙蒙一片。我的彷徨,似乎也对应了他的彷徨。春节后4个人聚谈,是身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奖评委的王春林,本书的责编、文学编辑室主任陈学清,以及他和我。纯粹的节后小聚,却意外地拉开了这本书的出版序幕。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我想这部书的初稿他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了。他没有拿出来,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年轻气盛的我,直说不管如何,先签一个约稿合同,先支一笔预付稿酬,要尽快把这件事定下来。许是当时吃饭兴奋过头,事后我竟忘了具体预付稿酬的数额。陈学清老师找我批条子,我还反问她,不是1万吗?她说,我们说的是5万。我还真咬了咬牙,5万就5万。初来乍到北岳文艺出版社,老实说,这笔钱我批得是有点心颤的。 写作有写作的辛劳,出版有出版的焦虑。之后,每次见面,我总要问问稿子的事情。即便不见面,因为别的事情通话,这部稿子也是必然要提及的内容。他倒是很有耐心,讲他的想法,讲他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讲他又找到了什么资料。我虽不是逼债,可想想彼时的心态,也真是和黄世仁差不多了。 在等待初稿的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是成书的形式。为此,我参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最近几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从开本、内文版式、内文字体字号到封面设计、纸张选用,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在我社同期出版的图书中,我们试着做了尝试。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不要因为出版的这些固化环节影响出版进度和图书质量。同时,对图书出版的各个流程我们进行了周密的前期规划,只待书稿清定,我们即刻加足马力全速推进。 所有的这些准备现在看来都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2014年底出版、2015年全面推广的目标。目标能如期实现,在此过程中,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管理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为此重大选题的出版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对此要表示我们由衷的感谢。 市场效果初步显现 该书报送茅盾文学奖评选之后,并没有取得我们预期的目标。主要的原因我想还是在于成书晚,评委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这本书做深入的了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本文史兼备的图书,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可。成书不久,我们适应团体大客户订阅的需求,及时推出了精装典藏本,销售业绩良好,可以说是一个初步的市场效果。 北岳文艺出版社营销推广工作可以说刚刚开始起步。我们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对这部书,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做好规划,逐步摸索、逐步推进。半年多来,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不仅锻炼了队伍,对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拉升也极为显著,如下可以说是较为明显的例证:5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2015年4月优秀畅销书榜,《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进入文学类前十名;当当网小说类排行榜中,该书也长期占据着军事类小说新书畅销榜榜首的位置。 这部书稿的终审意见我写得很长,最后,我想摘取第一段,以此表达我个人对《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的看法: 李骏虎小说视域下的现实场景大体经过了如下3次重要的转换:都市、乡村,直至这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从当下文坛的整体态势看,作为中国文学创作主体的“70后”作家,从早期关注自我的初创期,已逐渐进入到审视现实乃至洞烛历史的成熟期。在这个过程中,已诞生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如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李浩的《镜子里的父亲》等。检索这些作品,我们看到,“70后”的这一转换,从叙事的角度去看,仍然依赖于个人化视角,即以个人、个体切入历史,如此,以心灵史或成长史涵盖其并不为过。对照来看,李骏虎的选择可能要更难一些。因为他所选择的题材更为宏大,更为波澜壮阔,在这幅画卷中,已难以容纳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挑战他的是,如何去叙写一段已然尘封的历史,以及如何去塑造这代表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群像。他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成功的转型,在“宏大中国气派”“历史小说之文学性”“历史人物塑造”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可以说,是近年来历史小说乃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战争小说的重要收获。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