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阿来:从文学角度反映真实西藏
□本报记者 涂桂林 虽然不是西藏人,但藏族作家阿来对西藏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阿来一夜成名,成为获得此奖的首位藏族作家。 在古藏语里,“阿来”意为刚出土的麦苗。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阿来进行了电话采访。 藏区生活成为创作主要情节 阿来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一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阿来说:“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的村子很小,家家都半农半牧,就是在山上放牧,在河谷里种庄稼。我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 电话那头,阿来沉静而善谈。阿来告诉记者,他的创作道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20出头,刚刚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在农村一所中学当老师。那时的年轻人,普遍热爱文学,在这种氛围中,阿来深受感染。但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西藏除了宗教以外,其他文化很不发达。阿来说:“在青藏高原,我们并不习惯通过文学和学术的方式来表达生活、叙述历史。” 为此,阿来想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藏族的一些文化历史展现出来。 从小在藏区长大的阿来,除了念书使他的认知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外,家乡人的生活境遇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阿来说:“尽管在学校里念书,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明白了很多事理,提高了创作水平。但小时候的家乡生活,却成为我创作中一直存在的主要情节。” 历史材料比小说更有力量 几年前,为写《格萨尔王》,阿来去了很多地方搜集资料,到了新龙县,听当地人讲贡布郎加的故事,这个土司颇有传奇色彩,这对阿来很有启发。 阿来说:“开始想写短篇,随着史料搜集的增多,正史、民间传说、寺庙记载,最后搜集的资料已经足够写长篇了。真实的材料太丰富,现实的离奇和戏剧性,用不着我再虚构写成小说了,历史材料比小说更有力量。”这就有了后来备受好评的《瞻对》。 阿来的创作充满了对家乡人的厚爱和期待,他总是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社会更安定一些。过去藏区比较封闭、保守,大多数藏民只知道身边和眼前的一些事情,不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阿来想通过写作,引导藏民解放思想,认识现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促进整个民族繁荣发展。 作品应反映西藏发展进步 对于被神话了的一片净土,阿来无时不在思考着西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阿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藏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翻天覆地绝对不是个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过去的西藏,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都很差,孩子们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许多藏民过着简单、贫困的生活。这几十年里,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加大了西藏的改革力度,现代教育在西藏得到了普及,西藏的发展变化进入了快车道,好多新知识、新东西来得太猛了,完全超出了藏民们的理解能力。为此,我经常说,这半个世纪的变化,比过去1000年都大。我也说过另外一句话,这种变化更多的还是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外部力量的推动。” 作为一名藏族作家,阿来对社会上一些违背真实情况随意杜撰的写法感到不满。他说:“写作必须要遵循文学规律,不能为了所谓的艺术化,对真实故事进行扭曲,对真实生活进行歪曲。一些人凭空想象,把西藏描绘成一个天堂,他们认为西藏就应该活在过去,千百年不变,维持简单的、清苦的生活,不能开发,不能兴建城市,不能发展工业、商业,不能搞旅游业、服务业,任何变化都是对西藏的破坏,破坏了他们心中的天堂。这种做法,对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阿来告诉记者,如今他欣喜地看到,现在的藏区,交通便利了,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有了很好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藏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作家应该在作品中反映这些情况,提倡、鼓励并支持这种做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