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中国药典》未雨绸缪打盗先行
□本报记者 邹韧 文/摄

反盗版人员正在进行市场巡查。

被查缴的盗版《中国药典》。

“药品安全和质量问题涉及的领域和环节众多,但无论是哪个领域或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其后果都是相同的,一定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危害。而药品安全和质量出现问题很大程度就是没有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标准和要求来做。”这是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在《中国药典》2015版发行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的。据悉,2015年版将于12月1日起实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获悉,虽然离正式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但为了该套辞书能顺利发行,该社的打盗维权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曾遇盗版 损失近2500万码洋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副社长王应泉告诉记者,之所以2015年版还没上市就开始打盗工作,主要原因是,他们出版《中国药典》2010年版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国家非常重视《中国药典》的编纂工作,每次都会划拨很高的科研经费,而《中国药典》编纂的各个环节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中国药典》的权威性是不可撼动的。由于《中国药典》应用比较广泛,盗版《中国药典》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据初步估算,《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盗版数量大概在1.5万套以上,我们因盗版损失的码洋近2500万元。”王应泉痛心地说。 记者前两个月,曾跟随河北定州和山东淄博等地执法人员检查市场,记得当时执法人员在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进行查缴时,对一些高仿盗版《中国药典》的鉴定非常头疼,大多是立即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打盗维权人员联系,让他们连夜赶到当地进行鉴定。对此,王应泉谈道,确实很多高仿《中国药典》,从纸张、印刷、装订等方面,如果不与正版详细比对,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有些盗版甚至还粘上了假的防伪标,不过那里面的防伪码是无法通过系统验证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低价盗版书,既没有防伪贴,纸张印刷装订也比较粗糙,而且比正版《中国药典》要厚很多,普通读者很容易识别。“这些低价盗版《中国药典》主要出现在河北、河南、山西和天津等地,而高仿《中国药典》则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目前我们发现全国很多地方的盗版分子,都是打着各地官方药检机构的名义,向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征订,但征订函中的账号和发货地址等都是跨省分离,联系电话要么是手机,要么是固话形式的铁通号码。目的就是为了逃避打击,让执法人员很难找到他们的准确发货地址。”王应泉补充说。 内容精益求精 印制加大难度 《中国药典》作为确保药品安全的技术法典,涉及药品研制、生产、检验、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是执行《药品管理法》、监督检验药品质量的技术法规,因此必须确保新版药典各个环节配备执行到位,才能有效保证药品质量。 从1953年至今,《中国药典》历经10次改版,从1985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改版,每一次都会耗费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这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共有委员351名,其中院士委员28名、资深专家3名,下设执行委员会和23个专业委员会。据了解,《中国药典》2015年版加大了对药品标准调整的力度,通过淘汰工艺落后、质量不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差、剂型不合理的品种,既保障了公众用药安全,又促进了产业发展。据统计显示,新版药典不再收载的品种共计43种。除此之外,新版药典还在检测方法以及制剂要求上进行了调整与提升,力求逐步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