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定制出版:世界在变,坚持那些不变的东西
简述: 当企业文化成为一种习惯,一些企业起初想到创办一本杂志来满足“上传下达”的需求,在没有论坛、E-Mail、博 客与微 博的年代,杂志会送达每位员工的桌面,杂
当企业文化成为一种习惯,一些企业起初想到创办一本杂志来满足“上传下达”的需求,在没有论坛、E-Mail、博 客与微 博的年代,杂志会送达每位员工的桌面,杂志成为直接沟通管理层和基层的有效工具。后来,处于网络蓬勃发展中的人们,不管是企业员工还是大众消费者,在选择一种产品之前,都需要有一本专业的高引导性的企业杂志为他们提供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的知情权和享受权。 但是,在数字信息海量 轰 炸,纸媒前景堪忧的今天。我们是否要坚持定制出版,这成了企业和出版方都在面临的问题。所谓坚持,不外乎有它自身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优于其他的选择。 是否还需要定制出版 近期,星河湾艺术基金会和星河湾艺术中心推出了《城市的记忆》系列画册。该画册由山河雅颂文化工坊承担制作,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以水彩、水粉、素描等手绘艺术作品为载体,记录了北京、上海、广州、太原、沈阳、鄂尔多斯、西安、青岛、成都和澳门十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古建、地方小吃等内容,力图保存与传承地方文化,并唤起更多人对城市优秀文化的重视和共鸣。 紧接着,星河湾再度推出了年终特刊--《城市的记忆》增刊。增刊包含了了十多篇风格多样的文稿,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台北等十四个城市,每个城市由一两位文化名家,或是访谈录或是散文,同时穿插着各城市的关键词和地标插图,多角度展示出中国城市博大精深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沉淀。 对于这一系列的品牌推动,山河雅颂文化工坊创意总监张建春认为:一直以来,享有“行业标杆”美誉的星河湾,给人的印象都是高品质建筑艺术臻品的代言者,北京、上海、广州、太原等地的星河湾都已成为当地城市的一张精美名片。与此同时,透过“城市的记忆”系列活动,星河湾展示了建筑艺术的同时,更传递了高品质、高品位,与践行人文关怀的品牌理念。 我们在谈论一个企业的品牌时,往往莫衷一是,因为品牌说起来貌似无形,而且零散,然而企业出版物,无论是图书还是杂志,具有有形、可载、可持续、可整理等特点,它对传达企业品牌思想、价值观念,具有有效和可触的特点。山河雅颂文化工坊制作的《城市的记忆》系列画册,正属于定制出版的代表。它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除了满足星河湾本身的气质需求,画册无论内容装帧、倡导理念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作品。 品牌是内功,出版是讲述,一份企业出版物在持续地讲述本身甚至在关注世界时,它的气度、它的格调已经替一个企业加分。甚至,对于很多品牌模糊的企业而言,品牌会因为讲究而变得清晰起来。我们如果将中国的万科、海尔作为例证就会发现,这些伟大企业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其品牌缔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多层次的杂志、图书出版。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企业出版已经成一个品牌缔造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该坚持些什么? 网络与智能手机带来的数字化信息,因为快捷灵活等原因,开始深入人们生活。人们甚至认为作为一个公司,简单开设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便可以完成以上陈述的出版内容。 回顾近年定制出版的发展,在内容丰富,时效性、针对性强,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了多样性,出版物质量有高有低,如同企业有优劣之分一样。出色的代表有《城市的记忆》、《万科周刊》、《SOHO小报》等,其倡导的生活理念,对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洞察与分析,具有深厚的内涵水准,广受读者欢迎。 然而大部分企业的内刊质量水平并不是那么乐观,大部分企业内刊,在理念上,观念落后、意识陈旧;内容上空洞乏味、缺乏内涵与独立性、创新性。究其成因,更多的便在于没有专业的制作队伍,没能够完整的、完美的传达出企业所有的精神理念。因此,首先在内容制作方面,企业内刊还是具有一定门槛,需要专业的制作、精致的内容呈现,随意编排的网络信息,直接会让企业失去严谨的形象;其次,是纸张还是电子阅读,不外乎内容载体的变换。具有两年传统的纸张,无论从质感、存在感以及立体感,更能承载那些不变的价值。在当前海量的信息泡沫里,能坚持呈现那些优质与沉淀的内容,却更是真诚可贵 企业定制出版的归属部门大部分都在其营销策划部门,由于企业重心都放在产品或者是销售的开发上,必然不会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内刊的制作上去,因而企业本身必然缺乏一个专业的制作水平。在定制出版市场具有丰富运营经验的山河雅颂文化工坊认为,一个编辑队伍的成熟,是一个长时间的培训与职业化的过程。以企业内刊为主的企业定制出版编辑,由于其身份被定性为公司盈利的后勤人员,导致了内刊编辑部门缺乏优秀的、专业采编人员,这便首先是编辑的专业水准有限,视野上的局限。闭门造车与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刊物经常出现各种硬伤,比如版式上不符合设计美学、编排上的内在逻辑缺乏整体策划性。非职业采编人员从事采编工作,必然不拥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及专业性。没能对企业文化的价值与刊物的人文性做到有效的对接,质量自然便是低 劣。 由于内刊没有刊号而提供发行,因而缺乏了市场的锻炼,对报刊自身的“市场”定位、读者群等均没有做细致的规划与探讨,所以绝大多数企业内刊不能拥有独立意识。企业内刊的制作,需要站在一个高度,对比与吸收,让企业内刊坚持着朝气与活力。这些企业本身都无法完成,因而,寻求类似于山河雅颂文化工坊这类专业机构合作,已经是企业内刊制作的一个趋势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