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徐冲:移动互联网时代零售书店何去何从

[ 来源:佚名    点击数:1477    时间:2015/2/8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传统的线下书店,包括传统的新华书店卖场,不应该将电商看成洪水猛兽。电子商务给零售市场带来的正能量要大得多,它极大地唤醒了消费者的阅读热情,极大地提高了人均购买量。这绝非传统的线下书店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得到的,甚至是永远也做不到的。
  当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的消费者被激活,阅读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线上一定火爆,线下也一定沾光。总有一定比例的读者最终选择传统书店、实体书店,从线上回归线下。中国的电影院就是一个佐证。到了那一天,但愿新华书店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愿实体书店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然,这样的好日子也只是别人家的好日子。
  4.零售书店的三种现实选择
  面对低迷的市场,面对电商凌厉的攻势,零售书店何去何从?想一想,或许有这么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挣扎
  挣扎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但看起来很符合实际情况。无论是所谓的民营书店,还是新华系的零售卖场,挣扎着维持生存,应该是普遍现象。
  前些年时不时看到统计数据,说是全国的民营书店消失了多少多少家。相信那个数据是有现实依据的,这些年确实有许多的小书店、专业书店、特色书店,乃至比较成规模的民营书店退出了市场。而依然活着的那些书店,尽管有一部分看起来活得很滋润,那也是因为它们从关心它们的当地政府得到了数目不少的扶持资金。如果单纯计算销售收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挣扎是一定的。
  相当数量的新华系零售卖场何尝不在挣扎的状态中?且不说二、三线城市的书店如何的不景气,也不说县级新华的零售总量如何的微不足道,就是那些大城市甚至是超级大都市的超级书店,辉煌也已成往事,而往事确已如烟。2014年上半年,曾经在某天傍晚认真观察了一家国内零售额最大的单体书店,吃惊地看到这家书店的书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整齐过。当然,也吃惊地看到原先不少陈列图书的空间,已经零敲碎打地变成了非图商品的经营场地。显然,难以为继的业绩,迫使这家书店主动降低了对主营业务的依赖。但这样的变化能够挽救衰退的趋势么?存疑。
  也曾看到过一份所谓国内十大超级书店的名单。就其零售码洋而言,一年数千万元的似乎也不在少数。不管怎么样,这些书店毕竟还是目前线下卖场中的大户。但就其能力和影响力而言,它们已经不能够影响市场了。自然而然,博库书城一年接近1个亿的零售码洋,差不多就是博库网2014年11月的成交数据。讨论对于零售市场的影响,博库书城一样极其有限。
  没有比挣扎这个词更合适于曾经牛皮哄哄的那些大型卖场、超级书店了。不是说你不努力,不是说你没有在力挽狂澜,更不是说你不再坚守阵地了,而是想描述这样的一种无奈的状态,这就是挣扎。传统零售业一定无可奈何花落去,包括零售书业。此情此景之下,挣扎是自然而然的反应,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挣扎之中,会出现一些看似创新的动作,譬如所谓的24小时书店。评说这个现象,恐怕也是有风险的。毕竟,这是被某些零售书店作为主动争取市场的举措,甚至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任何不一致的评价,很容易被认定至少是在泼冷水。但是,一个城市的一家书店,延长营业时间尤其是24小时不间断营业,到底能提升多少这个城市的阅读热情?到底是否能够增加实际的阅读量尤其是对于图书的消费量?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空间,时间被看似达到极限的延伸,最终带来的影响只能是相当有限。无论是对于全民阅读还是服务于全民阅读,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深刻且巨大的作用,远甚于零售书店的24小时营业。因此,简单地重复或模仿,不能够改变传统零售书店的窘态。至多是锦上添花式地点缀,与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种选择:放弃
  严格地说,放弃不算是一种选择。但放弃终究是一个动作,比较于挣扎,放弃要消极得太多。民营书店放弃也就罢了。民营书店,要么是爱书的朋友小本生意,要么是社会资本入错了行。一旦无利可图甚至血本无归,放弃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新华系的零售卖场也在悄悄地选择了放弃。不卖书了,是放弃。只做课本不抓零售了,是放弃。大幅度地降低图书在卖场中的经营比例,是放弃。将可供品种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数量级,是放弃。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图书经营上,主业不主,是放弃。
  确实,在同样的地段、同样的营业面积、同样的人力投入等等方面做比较,经营图书零售一定是最不合算的生意。说得残酷点,卖菜都比卖书好。但问题恰恰在此,新华书店的招牌下,图书零售是你的本分,是你的责任。别人可以放弃,你不行。
  选择放弃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图书零售的利润微薄甚至无利,也一定是一项理由。书业,尤其是零售书业,是不适宜成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组成部分的。零售书店,本来就没有什么利润可以创造。侥幸有了一点,为什么不能留在企业用于自身的发展?国家连税收都能免征,利润上缴又缴给谁?一并免了吧。但利润的使用一定得有条件,那就是用于零售书店的建设,包括管理、经营团队的建设。零售书店,连一点可怜的利润都不能留作发展,似乎也太可怜了。
  放弃的事情,在悄悄地发生。某大都市,营业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卖场,且地处闹市,一年仅几百万码洋的图书零售。这样的书店,只能解释成不作为,只能理解成放弃。放弃是容易的。譬如,员工包括管理者不用心了;譬如,可供品种大幅度下降了;譬如,积压严重脱销也严重;譬如,人浮于事造成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从而证明零售是没有前途的……放弃是容易的,因为找些理由也很容易。譬如,电商残酷折扣仗打得让线下书店无法生存;譬如,娱乐花样翻新阅读日渐萎缩;譬如,转型升级书店以副补主终究反客为主……
  而浙江新华没有选择放弃,甚至于在十多年以前已经为今天的不放弃做好了种种准备。放弃不是选项。只有放弃不是选项,坚守才有可能,发展才有可能。浙江新华各档书店零售卖场的销售数据,是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系的。在过去的数年中,曾经与多家书店的管理者讨论这样的话题:同样的人口,浙江的某家县级书店能够有3000万零售码洋,换一个省份,努力一下,能拿到多少呢?回答往往是浙江经济发达,不能简单比较。是,浙江经济是略胜一筹,那么,码洋打个对折行不行?那就是1500万?不成,再打个对折行不行?那还有750万。还需要往下打折么?如果不放弃,一定有码洋。如果选择放弃,那就一无所有。
  第三种选择:转基因
  转基因不像是个好概念,不得要领的争执,使“转基因”食品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但转基因是个很形象的说法,基因这东西,出现某种变异或某种转化,也许是好事,也许是希望。阅读从来就不是专指对于纸质书的阅读。以前不是,现在更不是。那么,为阅读服务的零售书店,自然不意味着只能进行纸质书的销售,也自然不意味只能以某种固定了的模式完成这样的销售行为。
  30年来,零售书店的经营方式,至少可以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第一代,即1.0版,传统的中等规模的卖场。柜台销售,卖场的营业面积不大,几十、几百平方米,上千平方米就是大型书店了,经营品种有限,上万都少见。这样的卖场,以上海南京东路书店、北京王府井书店为代表。第二代,即2.0版,改良的大型卖场。从封闭的柜台转变为口袋式小区域开架销售,基本上按大类管理;陈列品种有所增多,卖场面积大幅度扩大。典型案例是广州购书中心,出现的时间在1990年代中期。第三代,即3.0版,体现设计理念的大型卖场。全场开放式管理,陈列品种多达10几万种甚至20万种以上(当然也有专业书店,品种数不作为必要条件),营业面积普遍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然,面积大小同样不作为必要条件),所谓的超级书店从此诞生,2.0版的部分卖场经改造后也跻身其中。与2.0版不同,3.0版源于专业设计,而不再是简单地摆放书架。合理的布局、讲究的灯光、定制的书架以及各种细节的精心安排,完成了书店卖场形象的一次飞跃。其经典作品,是1998年年底问世的上海书城。2001年开业的浙江图书大厦,受此影响甚大。
  3.0版零售书店出现以后,15年来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即使是当时独领风骚的上海书城,时至今日也难掩疲惫之态。第四代,即4.0版,是3.0版的改进型、加强型,继续体现完整的设计理念,更舒适,更人性化,更具兼容性。它需要对接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第四代零售书店,一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4.0版书店尚未出现。2014年重装的浙江图书大厦,或许将成为4.0版的雏形。
  到目前为止,这几个版本,包括了新华书店卖场的基本类型。应该说,全国新华书店的绝大部分卖场,还是在2.0版甚至是1.0版的状态。区别也仅在于规模的大小,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
  第四代零售书店,它所传承的基因必然有所变异,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它也不再仅仅拥有有限的消费者、有限的辐射半径,以及受营业面积限制而有限的陈列品种数量。O2O模式和体验店定位,将成为第四代零售书店的特征。
 
  5.第四代零售书店:O2O模式和体验店定位
  所谓O2O,即线下线上的贯通与整合,一般指将线下的商务行为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两者的商品、价格、服务、沟通和信息同步运行。
  线上的优势,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品种丰富,价格透明,选购便捷,支付轻松,省钱省力。这些,都不是线下能够提供的。如果将线下与线上绝对地对立起来并绝对地割裂,线下即地面零售书店大多没有抵抗力,一旦开战,多必败无疑。那么,线下的优势又在哪里呢?应该就在体验,过程的体验和环境的体验。打个比方,炫耀吃到一份什么菜是一种时髦,而展示这道菜的源头则很有讲究。在饭馆吃到的厨师做出来的与自己在厨房里做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差别就在于自身的体验。从菜市场选食材开始,甚至是从菜谱上学做这道菜开始,都属于个人的体验。一个单纯吃货的感觉,与一个吃货加厨子的感觉,应该是有差别的吧。
  线上购买图书,与在地面店选择并购买图书,同样应该是不同的感觉。尤其是图书,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被选中的过程充满故事或者是缘分。图书与其它商品的区别在于:1.品种繁多,2.单品消费量偏小,3.可替代性极弱,4.个人重复消费率极低。这四个特性决定了一个图书品种被消费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个案,是关于某个人与某本书相遇的奇妙经历。这是需要体验的,一个体验的过程和一个支持这种体验的环境,就是线下的零售书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下的书店可能是为这样的读者服务的:1.习惯于在传统书店购书的读者;2.不习惯在线上购书的读者;3.在线上购书同时需要在线下体验的读者;4.通过线上唤醒阅读热情从而喜欢阅读进而喜欢线下书店的读者。对于后两部分读者,必须说这是线上为线下带来的福利。
  在普遍规律下,线上消费是已知目标的实现,线下消费则是未知目标的相遇与选择。简单地说,读者在线上一口气查询100个书名书号是非经常项目,而在线下,从数百、成千上万个封面前走过路过是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与品种之间的碰撞,在线上是以有意识为主的,即以已知的讯息搜寻为目标,碰撞是被设计的、有限的。而在线下,读者与品种的碰撞,则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性的、没有被预设的,大量的未被列入搜寻目标的品种狭路相逢、不期而遇,这种体验属于线下。
  因此,可以这样设想,当移动互联网成为时代的标志后,绕行是不现实的,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接入才是明智的选择。线上与线下的无缝连接,是地面零售书店不可抗拒的选择。
  O2O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作为消费者,可以携带海量的不确定信息进入卖场,也可以锁定明确的目标甚至是采购清单来到卖场,同样,也可以在卖场采集数据,返回线上下单。在一个具体的卖场,接近于无限的陈列品种(线上可供品种大约是线下的2至3倍乃至更多),通过接入无线终端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也有足够数量的品种以实物形式可以触摸、可以翻阅、可以体会。从虚拟到现实,从现实到虚拟,想虚拟就虚拟,想现实就现实,如此简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书业营销淡旺季差距正缩小

  • 下一篇文章: 媒体融合:内容是支点 技术是杠杆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643]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822]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533]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850]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57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344]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222]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896]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922]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62]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840]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699]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969]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78]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71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6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