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从第一部长篇小说《树下》开始,20多年来,在持续的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同时,每隔三四年,迟子建说 自己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入长篇的怀抱。《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就是这种拥抱的产物。对于长篇小说的感情, 迟子建难以割舍,“有的作家会担心生活有用空的一天,我则没有。因为到了《群山之巅》,进入知天命之年,我可纳入笔下的生活,依然丰饶。文学的春色,一直 与我水乳交融。”虽然迟子建表示,自己写这书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瓶颈,但是其还是她的呕心沥血之作。因为在写书的2年间,迟子建两度因剧烈眩晕而中断。家人 担心她的健康,曾不许她再写下去。“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是颤抖的,而写完之后还有一种莫名的虚空和彻骨的悲凉,这就是《群山之巅》带给我的。”
据悉,《收获》杂志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单行本同步,于2015年1月号刊登《群山之巅》,主编程永新读完后在邮件中给迟子建写道:“你的小说构建了一个独特、复杂、诡异而充满魅力的中国北世界。”这让迟子建感到很安慰,“只这一句,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10岁解放,20岁失学,30岁坐牢,40岁入翰林,50岁南迁,天之涯,海之角……”可谓是张志扬多艰而又从容的人生写照。张志扬是中国哲学界具有 原创性思想的学者,最先提出“存在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创伤记忆”等概念,引领中国哲学思潮,成为陈家琪、邓晓芒、陈嘉映、刘小枫、赵 越胜、孙周兴等哲学学人心目中公认的大师。
《幽僻处可有人行?》包括3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张志扬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艺术和电影的所思所感。人生、文学、电影“三重妙门”之内,尽是思想者的独家记忆。
现实题材作品因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而广受推荐
媒体人向来似乎都对“现实题材类”的图书持审慎的态度。《女殇:寻找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等被媒体记者们推荐,确实颇为难得。
有5位记者同时推荐了霍达的《补天裂》、唐诺的《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段瑞秋的《女殇:寻找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有4位记者同时推荐了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时间之口》、阿力克西·热尼的《法兰西兵法》、马克·李维的《第一夜》、李玉娇等的《十二公民》、科林·格罗夫斯的《人类大家庭——长期失去联系的表亲》、劳拉·希伦布兰德的《坚不可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