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四是探索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要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兼具纸质和数字内容加工、选题策划能力的新型编辑,造就兼具线上线下营销推广能力的新型营销人员,加快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再造,逐步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管理。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混合所有制等改革试点,探索互联网环境下新的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 4.推进品牌与市场的融合,加强宣传营销,增强品牌的国际传播能力 市场是企业兴衰的决定力量,是品牌胜败的根本因素。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消费转型正在扩大国内出版市场,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崛起正在撬动国际出版市场。我们要立足做大国内市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狠抓宣传、营销两个关键环节,通过品牌与全媒体传播、线上线下营销、国际重点渠道的融合,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出版品牌。 一是构建新型品牌传播体系。要充分认识集团母子公司品牌一体多元、共建互动的有机联系,继续大力推进各单位著名品牌和集团母公司品牌的继承、光大和再造,以子公司品牌集群彰显集团品牌,以集团品牌的逐步塑造给力于子公司品牌。要进一步完善集团和各单位CIS形象识别系统,分别从办公环境、营销宣传活动以及文具、用具、名片、服饰、官网、邮箱等方面,规范自身品牌形象,彰显品牌个性,建构大气厚重的品牌群体形象。要巩固在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专业媒体的宣传优势,重点加强在新媒体、大众媒体、海外媒体的宣传力度,逐步建立集团和各单位的微信、微博、微视、微电影、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系统推介品牌产品、品牌故事、品牌人物、品牌企业。要打造“读者大会”2.0版本,进一步提升“诗词中国”等文化品牌的传播力。要在重点晚报都市报开设“每周一本中版书”栏目,在重点媒体组织“中版书、好品牌”全国征文活动,研究举办全国“悦读之星”大赛,努力构建一个分众化、主题化、立体化、国际化相交织,广泛覆盖与精准推送相结合的新型品牌传播体系,全面提升集团各类品牌在业内外、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传播力、影响力。 二是加大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力度。要以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涵芬楼书店、中图外文书店为基础,完善中版特色实体书店运营模式。要以重要纪念日、节假日、书展日为契机,在京沪深等10个重点文化城市,开展中版品牌产品优惠展销活动,推进明星店员“中版畅销书推介”活动,建立中版特色营销体验中心。要与重点省市新华书店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与各大实体书店联合启动“中版精品百店千柜工程”,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当当等各大电商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合作。要巩固图书馆、联合体、农家书屋等系统渠道,加强与大型金融、地产、物流企业等业外渠道合作,在大型文化MALL设立“中版精品专区专柜专架”,探索建设“中版特色文化综合体”。要深化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歌华有线等数字运营商合作,提升数字产品商业运营能力。要通过推动传统营销与新型营销的融合,努力实现集团在图书市场占有率“进8争10”的目标。 三是努力拓展国际市场。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化出版为中心话题,认真落实版权、项目、翻译、数字化、人才、机制等“国际化六个要点”。要加强译者资源积聚和涉外版权经营,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要以《中国近现代文化经典文库(英文版)》为载体,建立美国出版公司,加强与海外机构的选题、渠道、资本层面的合作,推动一批学术文化经典进欧美高校、进研究机构、进公共图书馆,影响欧美主流读者。要大力发挥中图国际会展、“易阅通”的服务交易功能,完善中图海外分支机构建设,强化与苹果、亚马逊、NOOK等六大国际数字营销平台的合作,提高海外数字化传播水平。要努力开发深受国际读者欢迎的畅销书和大众读物,力争尽快在海外实现一本书热销、多本书常销、一批书动销,进一步传播中国好声音,传达中国精气神,努力叫响中国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5.推进品牌与资本的融合,通过溢价效应,增强品牌的兼并重组能力 我们要以品牌价值为基础,以集团化为手段,推动品牌重组与扩张,通过品牌与资源化积聚、资产化运营、资本化运作的融合,将无形的品牌资源转化为有形的资产变现,将内在的品牌价值转化为外在的资本溢价。 一是维护品牌价值。要摸清各单位品牌家底,做好品牌企业、产品、技术及服务的商标注册工作,开展企业品牌的资产评估和价值评估,为实施品牌资本运作打牢市场基础。要参加“世界品牌实验室”等权威机构的价值评价活动,参与业内外重点品牌评选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要加强品牌维权,打击盗版、侵权、盗用商标等不法行为。要推动品牌产品、技术和服务由功能型向审美型转变、由低端型向高端型转变、由价格型向价值型转变,不断提升品牌的市场溢价。 二是推动品牌内部重组。目前,中版集团的“六大战略”已经展开并推进了五个战略,集团化战略也将在明年破题。集团化战略的方向是市场化,而非行政化;是简政放权、激发活力,而非管理层次繁琐、运行效率低下。集团化战略的主题是合理、有效、有序地整合各种内部资源,增强集约经营能力和规模发展效益。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既重视管理又简化管理,既把住“三重一大”又放开一般生产经营活动的举措。要积极慎重地推进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在资源、业务、人员、资本等多个层面上的聚合,增强品牌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1+1>2的品牌综合效应。要鼓励新华书店总店、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等做好品牌复兴工作,重塑品牌形象。要加快品牌企业的分社制、事业部制运营,探索期刊独立法人化运营,推动各类工作室实体化运营,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的品牌经营能力。 三是推进品牌外部扩张。要进一步推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荣宝斋等开展“五跨”经营,吸引优质战略投资者,完善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动漫、游戏、电影、教育培训等产业融合,扩大有效规模和品牌影响。要按照主业更专注、产业链多元、价值链多元的思路,并购导向正确、团队优秀、成长性好、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新媒体企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拉开产业格局。要以“易阅通”为基础,有效实现海外定向并购,促进中图公司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要加强与海外出版、文化、营销等机构的资本合作,通过本土化、公司化运作,扩大海外市场影响,逐步树立品牌形象。 四是加强品牌融资。要安排每年2000万元的集团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品牌建设;在申请重大财政专项资金时,优先支持品牌项目。要扎实推进股份公司上市和荣宝斋、译云股改工作,探索运用股票、债券、信托、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现代金融工具。要以荣宝斋的品牌融资经验为基础,推广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计价入股、收取品牌特许使用费、品牌经营权出让、品牌授信抵押、版权证券化等品牌资本化方式,努力实现品牌内在价值的资本溢价。 我们正处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国文化复兴、中国品牌也必将应时而起的历史阶段。在品牌建设上,我们的前辈们干得漂亮,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在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载。应该时时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努力,肩负起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打造出既传承又创新的时代品牌。我们要认清中国崛起的时代大势,把握集团自身的历史地位,不断地将品牌建设工作做实、做深、做开、做出成效,从而使我们的品牌更响、更强、更优、更有光彩,从而为实现“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的战略定位和“三化目标”,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持续贡献!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