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我们会继续秉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公益化战略,配合国家出版文化发展战略、国家外交建设战略,持续提升图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取得更加具体的实效。对这一点,我充满信心。我的信心源于我们有组委会部委的大力支持,有一支专业团队,也有国内出版人的积极参与。每年中图公司要投入三四百人的力量参与组织BIBF,同时还要聘请三四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做配合工作。我们的团队一年365天参与组织策划,临会前两三个星期,四五百名员工全天候投入,日以继夜,全力作战,这是BIBF的精神。同时,我的信心源于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这是BIBF的实力;源于中国政府对出版文化事业走出去提出新的期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建设更大的外宣平台和话语平台,这是BIBF追求的目标。
□您长时间主持中图国际会展工作,领略了各种国际书展风采,请问如何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用于BIBF的持续发展?
■我从2005年开始负责中图的国际书展,并且我也参加了多届国际书展领导人会议,多次参与了政府组织的到海外做主宾国的工作,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国际书展,对国内外书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我觉得国际书展同全球出版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同全球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从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它的规模、内容、效益的起伏变化都能看得出来。经济危机时很容易受到冲击的就是出版业,当然它有一个滞后的效应,滞后一到两年。目前像法兰克福书展这样举世闻名的大品牌,由于受到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数字出版的冲击,展会规模有所缩减,计划明年取消8号馆,合并到6号馆。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移到中国。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才使得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无论从参展规模、参展国家、参展商,还是版权贸易数量上,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增长。这个东西方书展态势消长,预示中国出版业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当然,西方一些大型书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很多先进经验毕竟值得我们吸取借鉴。BIBF从1986年创办,一代代中图人、一代代会展人,就是一直瞄准国际方向,紧跟国际趋势,完善和提升自己。比如我们的版权中心、出版论坛、设立主宾国,就是把国外成功的做法移植过来。同时我们又要结合自己的国情、文化和经济条件不断创新。比如出版人“10+10”会议,是BIBF的品牌,2008年开始创办,职业经理人提供面对面交流,不用翻译,都用英文交谈,很快得到出版人认可和支持。开始只有一个,现在到了5个,形成贸易配对,可以双边,也可以多边的。如今年中国与北欧会议就是多边。还有今年的一些专业交流,像数字出版与数字印刷论坛,图书馆馆长与出版业CEO的高端对话,还有文学之夜,今年在三联韬奋书店设立销售会场,并对持书展门票读者折扣优惠。鉴于出版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今年很大亮点是增强互动。一是展会与读者的互动。如我们设立的儿童体验区,BIBF少儿阅读之旅;“在北京书展(BIBF)遇见的50本好书”活动;门票全免,加大地铁和微信宣传。二是作家与读者互动。如文学之夜,现场对话;作家与作家之间互动,如中国作家与俄罗斯作家互动,与北欧作家、与土耳其作家互动;还有出版人之间的对话,如10+10会议。第二个亮点是按照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进行全产业链展示,不光纸质图书版权贸易商,还有数字出版内容商、设备商、技术商,还有按需印刷、绿色印刷企业,展会完全按照全产业链进行策划、展示。既是国际的,又是中国的;既有借鉴,又注重创新。在这样的借鉴和创新中,BIBF28年完成四个转变:一是中国出版人由卖书到卖版权,二是外国出版商由向中国卖,到向中国买,买实物,买版权。三是国外出版人由同中国出版人单向交流,到同全球出版人即时横向交流。四是基于国际出版业的发展,由传统出版业的交流,到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业的交流。这就是我们的BIBF.。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