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集腋能成裘——读王亚非《所做非琐思》
点击封面进入单书页面
《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亚非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上个月的今天,我有幸得到了《所做非琐思——管理上的家常话》一书。拿到书的前几分钟,第一次关心起“王亚非”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是安徽出版集团的重要领导,而是因为听到了与他极有关系的出版行业以小吃大经典收购案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趁着所有可以休闲的时刻,打开书本,看上一两段,受益颇丰。
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作者进入出版行业以来,对文化事业的很多精彩思考。打开扉页,看到的是这本书里的不少精彩论断。编辑精选了2005年至2013年的精彩片段,给我们以启思。如2006年他提出“站出来,就有机会”,2008年提出“少数人的眼界决定多数人的世界”,2012年提出“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这一切让我不由自主地将书名中的“做”和“思”划上了圈,又在底下铅笔批注:“做是最重要的。”
打开书本,看到一个个红字小标题,让我觉得很好奇,因为这些小标题看不出一定的逻辑关系。于是,回过头看了看前言,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本书是按照转变观念、战略选择、管理艺术、新型人才观等主线引出来话题,从作者的会议讲话、日常交流、工作总结和对产业实践的思考等多方面的素材中梳理、归类而成。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已经知道,这是一本文化产业方面的《论语》,只是没有在每一小段开头加上“王亚非曰”而已。
基于这个判断,在阅读本书时,我不再拘泥于从头至尾的阅读,而是有时间的时候随意翻阅。饶是这样,翻阅的过程中,留下的笔记和思考也着实不少,很多语言给我的警示作用极大。第4页上,作者直接明确说:“观念比能力重要,思路比努力重要。”随着这个观点展开的,是“一切靠自己,企业靠运作”,“要转变普遍存在的文化是虚、经济是实的观念,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并非只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文化要虚事实做、真做。”“国有与民营,文化人与经济人观念的分水岭就在于:有看法与有办法,干事与干成事,讲困难与想办法,等靠与进取。做公务员,只要干事就是好干部,做企业必须干成事,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浪费资源。”读着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一句一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着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作者强调出版领域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者要从思想者变成行动者,“既要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也要有实际动手的能力,……要到一线基层去、到社会中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引用是可怕的,因为引用只能介绍点滴精华,而更多的精彩被忽略。尤其是这类集中所有的微语录形成的书籍,引用任何一句,都无法介绍清楚作者的全部思考。但引用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一些朋友窥一斑而循迹去看全豹。读完全书,深受教益,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所提“有梦想,遥远就不远;有情怀,未来就会来”的力量。
如此想着,想起了很多编辑朋友曾经有的困惑,于是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推荐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而就在这么想着的时候,我的一位非编辑朋友感慨:“这两天有点闲,闲来就觉得人生虚无啊。”于是觉得,这本书其实也很适合推荐她。于是,我回复道:“多好的时光啊,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可以集腋成裘呀。”就这么回复着,再看这本书,可不,这就是一本作者忙里偷闲、集腋成裘的佳作呀。一笑,以为记,推荐给朋友们,兼做鼓励自己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