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闫亮:大国的乐观情绪与士的担当情怀
百道网编辑沙龙第八期邀请黄明雨作为主讲嘉宾,与大家分享他的编辑人生。文章整理发布后,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赞扬。他随身带来几本《中国的担当》,刚从印厂取回,新鲜出炉。应百道网编辑请求,在沙龙最后讲述了该书的起意。两个月之后,准确地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发布一周之后,再次读到本书编辑闫亮以致媒体书信的形式写作《中国的担当》一书的出版意图,不禁感慨此书生逢其时。结合《决议》为整个社会带来的正能量和乐观情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十年,中国不是要韬光养晦,而是要践行君子的担当之道。
点击封面进入单书页面
《中国的担当》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辛子 口述;中霖 采访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尊敬的某某老师:
您好!在下是新近出版的《中国的担当》一书的编辑,现冒昧给您写信,是想赠送《中国的担当》一书给您的同时,就我们的出版意图略作说明,供您参考。
我作为一名“八零后”女生,学识尚浅。我能感受到现今中国的急遽变化,却也因种种所见困惑不已。放眼中国,经济上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仍酣;但在这大发展的激流当中,各种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金钱本位刺激下所导致的不公不义、盲目投机、生态恶化、文化萧条,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泯灭着人们的希望,使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此怨声载道,我亦如此。可是我也反省自己,一味地抱怨、悲观下去,除了给人以无可摆脱的无力感,却于事无补。同时,中国文明的光彩也时时鼓舞我,让我相信它有能力再创生机,相信总有人能做些什么,使这个国家否极泰来。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在参与编辑《中国的担当》一书的过程中,便受到不小的触动。这本书是四次访谈录音整理后的结果,被访者是政界人士,职位颇高,有学识,有热情,更为难得的是,他有抱负,有担当。
访谈是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开始的,主要探讨中国将以何种面貌与世界相处。今天的中国,在经过与西方文明碰撞以来百余年的灾难与动荡之后,再次成为世界眼中的大国。然而这个大国形象却屡遭非议,又是被世界所防范的。种种的责难与疑虑,说中国唯利是图、精神空虚,视中国为和平威胁、有称霸野心,这里面既有我们不可推诿的责任,也存在想象中的误解。如果对此不及时做出改变、做出回应,后果可能变本加厉。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是否清楚作为人类一份子该有的使命,以及作为中国人所当具备的人格精神?我想这就是被访者切切于心的中国于外于内该做出的担当。
坦诚来讲,被访者在看待中外之间的摩擦和相左时,没有完全跳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显得有些强硬,不够中正平和。但是,他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提出中国要做君子之国,要行君子之道。所谓君子,有怀抱天下的胸襟,有待人以礼的气度,有承担公义的坦荡。如此大国风范,就在事务性外交之外,彰显了一个属于文化的宽广视野,于当今世界依然冲突不断的复杂形势下,指出一条可开向未来之路。这就是担当。
在这本《中国的担当》里,不时还贯穿着被访者对民族精神及其典范的由衷赞叹,呼唤这些国民品格的复苏。通过这些深具感染力的话语,可以清楚看到被访者身上有着传统读书人的本色,即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就是担当的精神。他更提出,中国的担当,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担当。
当今中国,何以人情冷漠,又人人自危?何以有那么多人失去了乐观,了无生趣?该如何帮帮这个国家及其子民?生生不息乃为天道。能安身立命、能激发生机、能长养万物,乃是智慧。文化之大用,在于扭转精神荒芜、人心异化的困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能否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您是德才之士,恳请您能以您的才智与感召,鼓舞国人抖擞精神,重燃希望,发光发热,传递力量。
顺致吉祥!
后学:闫亮 拜揖
2013年11月16日
附:从心事到天下事——黄明雨谈《中国的担当》出版来龙去脉
我以前也是一个愤怒青年,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步认识到看待社会问题,光批评不行,重要的是建设。立品之前出版重心是“心事”。从心出发,同时开始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舆论普遍认为,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是我也提醒大家,别真的以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美国,我们行的是王道政治,而不是霸道。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在当下的世界格局里,中国人该如何担当?
《中国的担当》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我对作者辛子的四次访谈录编辑而成的。书名和目录标题是我确定的,立品的编辑闫亮小姐担纲撰写了封面文案。
辛子是台湾问题专家,30多岁时就跟汪道涵汪老一起工作。同时,他还有一个身分——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副会长。十年前,我在海南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辛子的《诸神的争吵》一书,讲国际冲突背后的宗教根源,这是我国在外交政策方面很重要的一本参考书,目前发行了几万册。时隔十年之后我又找到辛子,想给他做一个访谈录,因为我身为一名小学教师(黄明雨近几年在出版之余,着手创立了北京的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并亲自任课,故作者有小学教师一说。——编注),对中国人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有感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读书人的本分。立品在前些年,主要专注于身心灵领域的出版,可以讲关注的是“心事”。从心出发,同时开始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
我以前也是一个愤怒青年,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步认识到看待社会问题,光批评不行,重要的是建设。虽然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但是我们仍旧没有完全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走出来,仍旧有深层的自卑感,尤其是文化上的自卑感。1949年,毛泽东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激动人心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但到今天,中国人还没有真正站起来,因为只有精神上站起来才叫做真正站了起来。今天,中国人给外在世界留下的印象是粗俗、没有文化、缺乏涵养,是一群没有信仰的经济动物,这太可怕了。那个曾经伟大的、令人充满敬意的中华民族到哪里去了?究其根源,我们今天的文化出了问题。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会重新焕发光彩,而且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能见到这一天。
舆论普遍认为,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是我也提醒大家,别真的以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今天的天下,不再是美国人的天下,但不意味着中国人可以取而代之成为世界霸主,今后的天下就成了中国人的天下。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美国,我们行的是王道政治,而不是霸道。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在当下的世界格局里,中国人该如何担当?
辛子曾经访问日本,期间与安倍晋三有过面谈。两人的谈话很坦率直接,最后两人都觉得实际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太少了。我今年八月份去了一趟日本,深有感触,日本是真的值得中国学习的一个民族。日本人非常优秀。日本在亚洲现代化过程中,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现代化的强国,日本对中国文化(包括儒家、佛教和道家)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今天的中国人不虚心学习,而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就盲目自大,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缺乏信仰、穷兵黩武、令人厌恶的国家,那么这不只是13亿中国人的悲哀,更是整个世界的灾难。
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就要从文化建设上着手,重新跟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源头接通。中国人有悠久的五千年的文明,中国人有智慧有信心,用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来治理我们的国家,包括服务于天下。
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是非常好的缓冲地带。《中国的担当》里,就讲了辛子跟安倍晋三交谈时触及的一些中日问题。从中日关系又转到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问题,实际上两岸问题的根源也在文化上,所以要跳出政治意识形态的局限,在文化传统上寻求共识。后面又讲到印度,中国在东汉时期跟印度的佛教文化相遇,直到后来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在近代,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相遇,我们开始学习西方,从某种角度而言,今天的中国人受了西方文明的恩赐,手机、飞机等这些事物都是西方现代科学发展出来的产物。我们谈“中国的担当”,实际上就是文化上的担当,中国文化要服务今天的世界,不仅仅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更要对全人类有所贡献。
哲学家赵汀阳有一本书叫《天下体系》,其中有一句话很精彩,他说:“中国的思想假定的是,对于任何他者,都存在着某种方法能够将它化为和谐的存在;或者说,任何不和的关系都可以化成和谐的关系,任何在外的存在都是可以‘化’的对象而决不是要征服的对象。”而西方文明是二元对立的观念,没有“化”的观念,只有征服的观念,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泾渭分明。赵汀阳说,“化”的观念很了不起,所以中国古人说“化成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这样伟大的文化一定能对世界有新的贡献,对此我很感动。
这些都是我做《中国的担当》一书的背景和出发点。跟辛子做了四次访谈,编辑整理之后,我加上目录。下面具体谈一下目录标题。
“天地有正气”,是谈台湾问题的。当年,国民党的将军里也有许多读书人,得天地正气,弃笔从戎,因为“视天下为己任”。这是读书人的担当。在文化上寻求认同,意思是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光明面,所有民族仇恨、历史恩怨都有化解的可能。
“共享五千年文明”谈到所谓的汉字文化圈。这个概念是辛子最早提出来的。汉字文化圈涉及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很多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
“人类的光荣与梦想”是谈美国人的努力。美国人曾经给了世界很大的贡献,但是美国人的偏执和局限在哪里?金融危机就很典型,美国总是把他们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我们谈“中国梦”,它与“美国梦”的区别是:“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利益天下,而不仅仅是利益中国。从这里再跨出去就谈了印度,顺便谈了俄罗斯,主要观点就是要重建中华的全球观,也即天下观。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