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海淀图书城即将转型的新闻报道,并没有在读者中引起太多波澜。经历了21年的世事沧桑,海淀图书城的得失成败将为更多的经营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而前人留在这里的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在街区的转型中得到继承,是很多读书人和业界同行颇为关心的问题。
提起海淀图书城,文化学者徐迅仍着迷于国林风等民营书店所营造的学术和文化情怀。“国林风位于大学区,它成为学人的聚集地、前沿思潮的发散地,甚至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氛围。”徐迅认为,这些著名学术型书店的经营者,大多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激情的人,这些实体书店的文化、思想引领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可忽视。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海淀图书城的衰落,恰恰在于其文化理念的缺失。单向街书店创始人之一、北京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透露说,单向街也曾计划进驻海淀图书城,但在实际考察的过程中,他感觉到了图书城文化理念的滞后。“书是文化的载体,想象的空间很大,和互联网、创意商品都可以进行结合,但是从最初直到现在,海淀图书城并没有把书当成文化概念,因此也错失了将图书城做成真正文化空间的机会。”
杨文轩坚持认为,海淀图书城的转型,依然不能完全丢弃原有的文化本色,“图书依然可以作为背景出现,引进几家品牌文化企业,举办高品位的创意文化活动,为读者提供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在他看来,对海淀图书城重新进行功能划分,给高品质的书店留个位置,这样的二次转型也许才算完整。对此,海淀置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无论海淀图书城如何转型,“商业街也好,创意街也好,文化业态都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
本版图片摄影 北京日报记者 和冠欣
深度对话
当初或该转型成个性书店集群
受访者:出版业资深人士、百道网CEO程三国
海淀图书城曾被人们寄予厚望,也曾经历过辉煌,但从本世纪初开始,这里便开始逐步呈现颓势,最终不得不接受彻底转型的命运。当人们追究于其成败的深层原因时,作为出版业资深人士的程三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在他看来,如果海淀图书城把握住上一次的转型机遇,或许今天会是另一番景象。
问:以前你逛过海淀图书城吗?
答:逛过几次就不愿再去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里不好玩。我喜欢逛日本神保町那样的地方,那里有一百多家书店,逛两天都不够。我记得,神保町有一家小书店,两位女店主专门收集全世界的各种微型书还有藏书票,我就在那家小屋子泡了半天。很遗憾的是,海淀图书城没有成为那样的地方。
问:海淀图书城的衰落,在你看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答:上世纪80年代末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后,放开出版社的自办发行,允许民营书店的进入,改变了新华书店一家独大的格局。当年海淀图书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的三难问题,但当时的主管部门更多是考虑卖书,而没有考虑读者。
这里最多的是出版社书店,还有民营书商摊位,这是小农业经济的模式,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为读者服务的模式,而是想为出版社和民营书商的图书找出口的模式,这个模式再往下走,就很容易走入瓶颈。
书是多品种的商品,零售需要像中关村图书大厦这样的大卖场,而批发需要大配送,靠位于郊区的大型批发中心、物流中心来完成,这些海淀图书城都承载不了,其结果只能是边缘化。
问:海淀图书城2006年曾经进行了升级改造,沿街增加了专业书店,为什么时至今日再看,依然没有起到长久的提振作用?
答:我想,开书店不是环境的改善那么简单,关键是业态的转型。如果海淀图书城当年能针对有特色的民营小书店进行招商,打造个性书店、二手书店,古籍书店集群,让各种细分书店汇聚在此,我相信这座图书城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背景介绍
海淀图书城的前世今生
■ 1992年5月,中国海淀图书城开业。
■ 1992年至2000年,海淀图书城进入鼎盛时期,日均客流量达到8万人,书店一度多达500多家。
■ 2000年以后,受周边大型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冲击,海淀图书城渐渐呈衰落之势,特别是社科人文类书店减少。
■ 2006年7月,图书城启动首次升级改造和业态调整。
■ 2007年5月,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正式开街,并成为北京市10条市级特色商业街之一。
■ 2010年1月,第三极书局在迁回国林风图书中心原址后关张。
2013年8月,海淀图书城再次启动业态调整,按照已经披露的信息,这里将成为创业投资机构的聚集地。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