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读者身份的转变:从被动购买到主动选择
对于读者,2012年我最大的转变是完全掘弃“读者群”的概念,精确缩小读者需求,和真实的读者一个一个沟通并时时互动。
编辑对读者的群体划分大多处于自我想象中,缺乏相应的依据。比如编辑总会说这本书的读者群是什么,这个群体够不够大等。在我看来,读者群的概念只在出版人的脑子里,是一相情愿地把读者归拢到一起,读者是一个个的个体,差异性太大,大众书的读者的购买行为随时会发生变化;需求相对稳定些,但需求没有大小之分,是恒量,不是变量。需求上要聚拢,要精确。不要想着把控我们可以聚拢到一起的读者,要想着可以和每个具体的现实的读者实现有效沟通。
为什么编辑要主动参与到和读者的沟通中?因为图书的读者已经发生变化,读者只汲取自己想汲取的信息,只买自己认为最好的图书。读者不是看到营销消息就购买,而是接受了各种渠道的营销信息后,才会做出购买最合适的图书。所有营销的一次性和单渠道传播变得原来越没效果了。强行灌输信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媒体营销为什么越来越不能直接拉动销售了?因为营销一直是单向传达信息,而缺乏和读者的双向互动。而现在的信息流动不再是单向的了,信息流动变得多方位,读者多渠道获得信息,自己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主导信息。读者只相信和自己站在一起的人,而不是总惦记着从他口袋掏钱的人。
如今图书的读者身份已经发生了“接受者→参与者→创造者”的改变,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至少成为了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是信息的创造者。营销则应该成为“读者信息研究者→读者爱好参与者→读者传播契合者→读者信息交互者”。营销应争取自己传播的内容正是读者主动创造的内容。图书策划和营销对我们的挑战越来越大了。
读者购买行为要经历三个阶段:产生需求、对书体验、决策。产生需求是想买某题材的书;体验是看书好不好;决策是考虑是否买。编辑和营销一般只是考虑到拉动阅读需求,这离真正购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从拉动需求到增加产品的体验感,再到帮助读者决策,是出版人必须深入研究读者的新问题。
如何第一时间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兴趣,应该向让读者“自我参与”与“互动”转变了。不仅仅要让读者看到图书,还要让读者相信它,主动参与进来,为你传播。互动不仅仅是出版方和读者的互动,而且是读者和读者的互动,读者传达积极的营销信息要比出版方有效的多。
许多人问怎么和现实的读者沟通,我的答案是:一个一个的去和读者沟通,沟通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卖书,而是应该是找到书中对读者有用的东西。这本书恰好适合读者的时候,可能会有购买产生,不产生购买行为就做朋友。
从编辑和作者合作到编辑、作者、读者三方关系协调
对作者好,是我做书的第一步。我一直坚持让作者全程参与策划和营销,我感觉我策划的这本书是属于作者的,首先要尊重他;其次,他是最了解这本书的人,你要听听他自己怎么看待这本书;再次,作者参与进来更好的了解你对这本书的策划点的筹划、可形成宣传的合力。
在作者、读者和市场三方面,我感觉作者是最可控的元素,作者的资源、智慧和人脉都应该投入到出版中来,我把作者当成另外一个策划编辑,书的每一步策划,每一步营销我都和作者一起想,一起努力。但是我告诉作者,永远不要让我们的期望大于努力,对书,我们是尽全力,而不是尽力,一起拼一把怎么也不遗憾。书的命运永远是未知的,但是努力总有回报,当你努力时上地都会帮你。书我一本一本做,作者一个一个地合作,结果5-6本书后,作者都来找我,不是因为我策划的书卖了多少万册,而是每个合作的作者都有所得,他们成为了我的朋友,四处传播我的口碑。做出版许多人讲人脉,在我看来主动去联系的人脉关系大多不牢靠,而你自己做事做好了,你影响了别人,别人愿意帮你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
编辑是一个几乎每天坐在办公室的工作,我就是依靠作者,认识了电台主持人、影视公司、电视台主持人、音乐人等各方面的朋友,出版也得以拓展。今年我发现编辑只团结作者还是属于外围,都是站在书一边,缺少了一个角色,那就是读者。
最近看一本剧本写作的书,发现戏剧总是在寻找冲突,出版也需要把故事放在一个戏剧性冲突很强的故事中进行讲述。编辑是导演,作者是编剧和宣传,读者不应只是观众,而应是在戏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演员。书成为一个初本,大家一起创造戏剧,读者因此成为主动创造故事的人,我、作者和读者在不断讨论本子和戏剧怎么演,做到时时互动,不断沟通。大家一起创造了戏剧,一起埋单。我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一场戏的视角。没有人就没有故事,没有读者就没有故事的演进和深入,没有作者就没有戏剧本子的开场和对外宣传。从编辑和作者合作到编辑、作者、读者三方关系协调是2011年到2012年我的一个出版演进。
坚持自我,学习他人,然后再颠覆自己
做不到第一的时候,先做唯一。严格来说,出版风云变幻,没有谁可以永远第一,而每个人都是唯一。这个唯一是出版人自身的特质,找到自己的特质,把这种不同提升成自己的独特价值。
我越来越相信个性的东西带来的个体的力量和稀有价值。只有个性的东西才纯粹,有爆发力,也才能震撼人心,从心到心。出版必须允许和保留稀有性,稀有性最有价值。群体的价值在于矫正和不错,个体的价值在于独特和引领。我相信个体的力量可以改变很多事情,甚至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你自身的格局有多大,你的人生就有多宽。你的积极性、持续性的行为会改变你周围的人,最终会改变许多事情,影响很多人。
一个人做书一个路子,这个路子取得一定现实的成效并被认可就是个人风格,个人风格形成大家会记住你,但是风格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局限,做出版要坚持自我,更要战胜自我。要坚持自己的优势,并了解自己的局限所在。
坚持自我的同时,必须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突破自我局限的最好方式是颠覆自我。坚持自我,保持自我独特价值,学习他人,用他人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颠覆自我并不容易,别人都否定你的时候你必须自省,然后完全抛弃任何对错的观念,重新来过,首先自己颠覆自己,你才能没有怨言,从其他的思路重新创造。一旦你心有不甘,就无法突破自己。
大家也许会讲做出版需要团队的力量,我当然相信,但群体力量好但难协调一致,你无法使人心都达到一致,落实到图书上就是观点很难统一。出版单位要做的是从不同到同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同一是把整个企业的人组合到一起形成统一价值。我明年要努力的就是做到从个体的一到群体的同一。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