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金欣欣:《新华字典》第11版编辑手记
2011年7月5日,随着《新华字典》第11版出版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举行,第11版普通本、双色本在各地书店正式发行。此外还同时推出了平装本,向我国贫困地区定向发行(后来,又推出了《新华字典》第11版的大字本和纪念版,以满足不同方面读者的需求)。此后,我每次走进书店,不论是闲逛还是买书,首先都要刻意找到摆满这红灿灿的新版《新华字典》的书柜,认真地看看,还特意翻到版权页,想知道销售的是第多少次印刷本,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说起来,我并不是《新华字典》第11版的修订者,只不过是这部字典的一名责任编辑,而且是三名责任编辑之一,可是,我对《新华字典》的感情——我猜我的同事们应该也是一样的——就仿佛送走毕业班学生的教师,心中充满无限的喜悦和自豪。
一、“以学术为导航”的修订工作
《新华字典》在第11版出版以前,已出版过10多个版本(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其中多数版本曾经叶圣陶、魏建功、萧家霖、刘庆隆、吕叔湘、王力、丁声树、李荣、游国恩、岑麒祥、袁家骅、周祖谟、李长之、曹先擢、安平秋、韩敬体、徐枢、程荣等几十位著名学者的撰写、审读、修订,学术质量是很高的,这为第11版的修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11版的修订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这次修订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研究员为总负责人的修订组,著名学者韩敬体、程荣、谭景春、李志江等老师参加了修订工作。他们的工作做得认真、细致、扎实,修订稿的质量也是很高的。修订者把第11版的修订工作分成若干部分,采用以专项课题研究与修订工作结合的方式,确立了相应的修订人员。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以学术为导航”的辞书编纂、修订理念。修订稿特别注重吸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修订组对《新华字典》各专项内容的研究成果,吸收社会上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合理意见,对第10版做了全面的修订,涉及字头、复音词、注音、释义、例证、体例、检字表、附录等各个方面。从总体来说,第11版修订稿是历次版本中修订幅度最大、质量最高的版本。
二、审慎细致的编辑加工工作
《新华字典》第11版的修订稿是在2009年夏正式交稿的。商务印书馆领导对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极为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做出指示,并专门成立了《新华字典》第11版项目组,由金欣欣、宿娟、李青梅担任责任编辑,此外还聘请了两位专家马志伟老师和张书岩老师协助责任编辑一起审读。发稿前,我们五人每人都通读了一遍原稿复印件。我们的具体分工是:金欣欣、宿娟、马志伟负责审读《新华字典》字头以外的内容,李青梅、张书岩负责审读字头。汉语出版中心第二辞书编辑室余桂林主任主抓具体工作。
面对这样一部集众家之所长、质量很高、力图体现21世纪辞书编纂最新成果的第11版修订稿,我们以冷静、客观的心态,努力完成编辑加工工作,既没有畏难情绪,也没有掉以轻心。我们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每一个感到有疑问的地方,都深入细致地研究,有些还相互讨论或向别人虚心请教。我们的修改意见最后汇总过录到修订稿的原稿上,交给修订者逐一确认。修订者采纳了我们的部分意见,江蓝生老师还特意写了这样的话:“审稿细致,提出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多谢!”这是对我们的审读工作的肯定。
三、精益求精的校对、审读工作
在校样阶段,出版部校对科的同事们在高小坤副主任和朱丹科长的带领下,做了15次精心、细致的校对工作。第11版的原稿经过修订者和审读者的反复修改,很多页面都很复杂。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对人员不仅要做好“死校”工作,保证校样与原稿无误;还在“活校”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建议。张燕茹、冯钧等许多同事的建议都得到了修订者的采纳。比如,张燕茹老师建议把“〇”这一条的例证中的“二〇〇八”改为“二〇一一”(《新华字典》第11版在2011年出版),得到了修订者的赞同。按照工作安排,第11版的校对工作共有14个校次。但是,校对科内部为了检测校对质量,在2011年年初的节假日,悄悄地增加了一个校次,事后才为责任编辑所知晓,令人十分感动。
商务印书馆的辞书编辑出版工作有一个优良传统,即重点辞书在校样阶段,由编辑辅助人员参与工作,以保证辞书的质量。早在《新华字典》第10版编辑出版时,商务校对科前科长王月霄副编审即带领于立滨等同志协助责任编辑做了大量工作,严把质量关,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一次,由数字出版中心于立滨副编审领导的编辅团队,给予我们密切配合与有力支持。很多本该由责任编辑做的工作,都是由他们代为完成的。比如索引的填写与核对、互见页码的填写与核对、为统一体例等所做的许许多多专项检查(有些专项还是于立滨等同志首先想到的),等等,他们为提高第11版的质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审读校样过程中,汉语出版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两次审读工作(修订者与责任编辑的审读工作未计在内)。第一次审读着重于内容,第二次审读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兼顾了编辑体例等问题。这两次审读工作各有侧重,进一步提高了第11版的质量。
回首两年来的工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团结就是力量”。正是在许多专家、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才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第11版的责任编辑工作。当然,我们责任编辑的工作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会与修订者一起,虚心听取各方面读者的意见,把《新华字典》第11版以及以后版次的工作做得更好。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