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编辑逻辑——串到绳子上的才算钱
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传言,作为经典不断重复。比如编辑需要“博”与“杂”,需要“专一”,需要了解市场、适应市场,甚或是引领市场,也还需要和市场保持一定的“间离感”。在一定的语境中,它们都无可置疑的正确。不过这就像我们所学习的很多片面真理一样,放在编辑的职业地图中,对局部的夸大都显得像是对拼图游戏中某一片的过分强调一样,反而容易让人丢失这个职业的基本素质的精确认知。
如果从医院体系的角度看,编辑非常类似于临床医生的角色。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不见得是当初在课堂里考一百分的学生,而是有优异的临床逻辑的医生。编辑直接面对的是作者和选题,如同临床医生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和病例,他无法躲在后面做坐而论道状,只能不断尝试,也许毁了一些好选题,也许由于偏好,对选题的判断产生了重大的失误,类似于医生把一般感冒当禽流感治了。学习和不断调整确实是减少错误的唯一途径。不过学习的根本在于培育出优秀的编辑逻辑,不见得是如何更多了解出版的各种不同分工的细节,就算是一个编辑对选题涉及的专业知识达到专家的水准,对版式和封面,乃至工艺有独到之见,对市场上的畅销书和同类书功夫下到可以张嘴就唱数来宝的地步,这些零散的知识和信息也不足以形成编辑个体的逻辑体系。反而因为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个吸纳新肉的骨架,散装的知识成为经验沉淀,那些基于技术和误会的累积会影响编辑力的形成。
编辑逻辑的核心价值是对信息和知识吸纳的筛选,最终体现的是对选题的兴奋感,对操作和开发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对营销设计和实施的分寸感。良好的编辑逻辑便于综合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的选题规划风格和执行特点,同时也不断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Herbert S. Bailey, Jr说,“许多培育出版业成长壮大的创造力来自于非理性”,这里面既包括了作者的非理性和下意识,也包括了编辑的非理性。编辑逻辑里面有强烈的理性特征,也有可贵的非理性的部分,是一种难以图表化和清晰表述的直感。国内外很多畅销书编辑在制作图书过程中,最后证明是突破或者优秀的部分并非全然是分析的结果,有撞大运的成分,有从其他行业不经意的借鉴,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一个编辑面对新鲜选题的模糊感受,这些感受会因市场反馈刺激而条理化和清晰化。
台湾的詹宏志先生曾经说过,学院里培养不出编辑。其实这就像最优秀的医学院也不保证培养出最好的临床医生。如果我们认为编辑是一种专业的话,这种专业的重心不是教科书中的编辑理论,恰恰是形成高度的职业敏感和行动力,它是由编辑逻辑来触发的。猫头鹰出版社的陈颖青不无伤感地说:“每次有編輯的职缺,总会引来許多沒有編輯经验的人,满怀热情地前来应征。但因为多年来的经验教訓,我現在通常都不考虑聘用新人。”编辑经验好像是有规矩可循,比如编辑规范、编辑流程,不过规矩在形成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帮不上太大的忙,如果不形成良好的编辑逻辑,成熟遥遥无期,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这也实在是一个乏味的职业。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里说,有两个文化人,互相瞧不上对方的文章,一个就嘲笑另一个,说他的文章就像满屋子钱,却没有一个串钱的绳子;另一个反唇相讥,说你倒是有一屋子绳子,就是一个钱也没有。看起来钱比绳子要实在一些,不过相当于拉到篮子里就是菜,极端一点,脑子里没有这根绳子,眼前的是不是钱也看不出来。往狠里说,串在绳子上的才是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