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社板块拓展不忘整合
■ 商报记者 蓝有林
随着转企改制的推进,出版社不再受出版范围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选择了开疆拓土,其中以专业社尤为明显。但随着细分市场的日益饱和及精细化管理的到来,近期涌现了一股新潮流,不少出版社不再一心只顾拓展追求规模效应,而是一边拓展、一边整合,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分社事业部的一些选题方向进行整合集中发力,做减法反而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粗放发展模式渐行渐远
在经过数月调研后,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2011年年底在该社全体编辑大会上作了第一次讲话,比较系统地谈了他到清华社调研后的思考。其第一点想法就是要“加强选题的规划、板块的整合,以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就是既要提倡“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还要想着篮子里”,又要提倡大家加强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去整合选题板块、制定选题规划。他说,“我不赞成大跨度地去做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比如理工的去做文史的,文史的去做工科的”,因为“实践已证明了这样去跨学科策划选题、编辑加工书稿,不用说能否保证编校质量,选题的内容质量也不能保证”。用句更通俗的话来讲,有所为有所不为。
事实上,类似的出版社有很多很多。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这些年的拓展,不少细分市场细分板块逐渐饱和,人员本就不宜四面出击的中小出版社,自然更加强调针对性,转而做精做细做透自己的根据地。即便一直忙着拓展的大社,现在看来也逐渐显现天花板效应,也开始回过头来,做实自己的板块。毕竟,靠品种走量的粗放发展模式占据人力和资金,压力大。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钟洁玲向记者表示,数字出版和网上书店的崛起严重冲击了传统图书的发行,其中以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渠道尤甚,为此地面店每年都在压缩营业面积。但无论竞争如何剧烈,传统渠道的采购都会关注细分领域排行前三名的出版社的产品,换言之,只有某一板块进入了“行业前三”,铺货、动销以及销售规模才有保障,新出产品才不至于被埋没。针对这一情况,该社首先想的是找到自己的优势板块,以期产生真正的规模效应,而不是一心只顾拓展。
扶持重点领域 放弃非优板块
出版社在拓展领域的同时,越来越下力气发展优势板块,而对似是而非的板块敢于“割腕断指”。
吴培华谈到,清华社作为一个很好的出版平台,其计算机、经管板块发展都不错,但外语、建筑以及理工方面的医学、环境能源等板块,乃至响应学校建设成综合性大学的规划要求上马的法律、艺术等板块的起点尽管很高但还有待加强。为此,他决定对重点领域重点板块加以扶持,并下了很大功夫,从规划到人力保障都进行了直管和参与,支持成立了第八事业部进行畅销书策划出版,而土建事业部、文泉书局都参与的建筑板块,他则强调分工;对多个部门都参与的少儿板块,他就强调今后整合统管,至于那些不是出版社重点发展的板块,就让其自然弱化。
据钟洁玲介绍,广东科技社依循专业出版、突出重点和效率优先三大原则,确定了“6+2”的选题出版思路:“6”是指重点做好科技专著、教育出版、医学、大农业、生活休闲(含养生保健)、工程技术等6大专业板块的选题,“2”是指强化“走出去”版权贸易和数字出版两大平台的优势。“目前我们的专业都纳入了上面的‘6+2’,并将中医中药、生活保健类图书设定为未来三年内主攻的优势板块,每个板块都设立社领导班子+各编辑室主任为责任人,虽然编辑室不进行整合,但彼此可依项目进行合作。但像家教和理财等细分领域,则因并非我社的专业优势板块而放弃了。”钟洁玲如是说。
化学工业出版社市场部副主任李晓文透露,该社板块拓展可谓可圈可点,这两年将计算机板块调整为数码科技和数码生活两个板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板块拓展的同时也在进行适度整合。据了解,自2007年至今,已形成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轻工、能源、机械、电气、生物、药学、医学、安全、生活、大众健康、建筑、农业、计算机、经管、人文、少儿等主要图书板块。其中,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轻工、能源、机械、安全、药学、生物、农业等专业图书在全国零售市场保持较高占有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