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新华网:寻找中国好编辑 凝聚书业正能量
由出版前辈刘杲和聂震宁、董秀玉、陈万雄、郝明义、林载爵、苏拾平、海飞、俸培宗、胡守文等资深出版家担任顾问,中国编辑学会提供支持,中国出版业第一门户百道网与专业出版研究咨询机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领衔组织主办的“2013中国好编辑推选”活动于12月20日正式启动。活动分五个阶段展开,将持续到春节前。
据悉,活动将采用编辑申报,行业人士推荐和行业人士投票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好编辑以书为证“的原则,不论资排辈,不论体制身份,聚行业之力把藏在好书下面的好编辑挖掘出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能见度,为新进入出版业和有志从事书业的年轻人提供学习的参照。
这个活动旨在建立好编辑筛选,发现和推广机制。好书背后除了好作者还有好编辑。如果说好书是中国书业正能量,那么好编辑就是好书的核动力。我们常常会把大多数注意力和光环都给了作者,甚至是出版机构的老总,却很少去聚焦那些甘于“为人作嫁”“以出版好书为使命“的编辑们。
编辑这份职业,从来是一份幕后的工作,在这个行当里面,最熟悉不过的说法是“为作者做嫁衣”。一个甘居幕后但备受尊重的职业,在当下各种自出版神话中却充满着被分解掉的危机感。作者和读者们难道真正以为,编辑这个职业可有可无,只是徒增成本的中间环节?
在一篇规范学术图书出版的文章里,邬书林副署长讲了他九十年代去英国访问,麦克米兰CEO对他说的一段话:
要成为一个著名的出版集团,除了出版物发行量要大、赢利要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的图书,有没有一批能够和世界一流学者交流的编辑。
好编辑是出版业的脊梁,出版社的财富。出版有不同的类型,学术编辑、文学编辑、艺术编辑、生活指南编辑,术业有专攻,但好编辑都有共同的特质:阅历、学识、水平、眼光、敬业和担当。这些标准出自资中筠先生回忆“老编辑”邓蜀生老先生的文章。八十年代讲国际关系着眼于“三个世界”的阶级视角,邓老力促陈乐民写作《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这在当时的马列主义经济学家或马史专家眼中是叛经离道的。如果没有邓蜀生老先生的编辑眼光、学术勇气,以及对作者的热情鼓励,这本书在当时是无法写成的。
年轻人要达到与“世界一流学者交流”的“老编辑”的同等水平,需要“阅历、学识、水平、眼光、敬业和担当”的种种磨砺。这些条件一摆,会让年轻编辑觉得借十个梯子也够不着。百道推选好编辑,希望不仅从老编辑、也能从年轻编辑队伍中发掘。于是我问一位资深的行业人士,你眼中的好编辑是什么样的。
他说:很多国营的、民营的出版人都是好编辑,他们也带出了不少年轻的好编辑。或许这样的定性太过粗泛,停顿片刻之后,他接着说:编辑要深入文本、要出版生命周期可以不断被发掘的“可再读之书”而不仅仅是追逐短命的畅销书,是不是好编辑,重要的是看出书的水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