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升策划能力,生产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化内容
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就是选题资源,也就是挖掘和开发选题资源的能力。可以说,谁掌握了较高的选题策划能力,谁就掌握了出版的主动权。提升策划能力,除了纯属掌握策划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认识、把握图书的商品属性,长期培养市场的感觉和眼光,去从市场需求中找选题,并针对受众群体来量身打造图书。
拿我最近的一批“文本实验” 性选题来说,就是这种适应市场新变化的产物。我发现这两年家教读者群已经发生了悄然更移,已经变成了80后人群。这个群体在阅读上呈现出个性化、娱乐化和体验化的特征,而传统的家教书都是呆板的说教性的。能不能把家教书也变成具有“阅读快感”的书呢?于是,沿着这个思路,顺着市场的这个变化,我开发了这批“故事化”的,以创造快乐阅读体验的家教图书。
4、整合资源,巧借外力迅速增强自身实力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资源整合时代,谁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谁就能借助外力迅速壮大和崛起。就图书工作室而言,可以拿自己优秀的创意能力、对市场敏锐的嗅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灵活的机制等优势来换取自己紧缺的资金、推广、通路等资源,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挂靠、股份合作等方式将自己延伸进印制,发行等环节,从而谋取更大利益。
2009年7月我发起了北京出版人沙龙,这是个出版行业的民间组织,目前在这个平台上的出版单位已经超过1600多家,涵盖整个出版流程各环节的资源。不仅解决了我个人所需的“人脉”资源,我还利用平台资源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合作,扩大了我个人在业界的影响力。例如今年6月份为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一个大型项目组织了30多于家图书工作室报名、参与。这是国内图书工作室的第一次大规模联合作战。
发起这个沙龙,就是我整合资源的手段之一。善整合者的天下。其他行业如此,出版界也是如此。整合利用资源,是图书工作室迅速崛起的道路之一。
5、尽快企业化,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科学、规范经营
身份问题是制约图书工作室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图书工作室规模一般很小,小的三五人,一般十几二十几个人,也有极个别的大工作室发展到了几十人,甚至百人以上的超大队伍。图书工作室不是企业,90%以上都是“自然人”,还大多是“家庭作坊”的形式。
正是这种模糊的身份,才造成工作室不被出版社重视,不被作者信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去进行工商注册。
同时,注册对工作室还具有很多好处:第一,有利于推动图书工作室的企业化改制,推动工作室提升管理水平,引进科学、规范的经营理念和方法。第二,使图书工作室具有了法人资格。对内来说,能为员工上保险,有利于员工稳定。对外来说,可以以企业的身份展开对外合作,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将受到法律更有力的保护。企业化和管理经营的正规化,将是图书工作室良性发展的必然之路。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一个书业的“大竞争”的时代正在来临。这个“大竞争”时代将是一个书业再度洗牌的时期的到来。在这种大形势下,图书工作室跟其他任何出版单位一样,都不得不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价值,不得不在新一拨的书业的变革中寻找新的成长点。
图书工作室能否真正做大做强,外界的条件和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却在于他们自身。可以说图书工作室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完全决定于他们怎么想和如何做。
图书工作室是书业的源头活水,中国出版业能否跳出同质化严重的泥潭,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他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中国书业打造良好的上游第—关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出版改制如火如荼的进行,整个行业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资源的整合,目前为止,盘踞中华大地南北的几大“巨鳄”已经悄然成型。另外,随着数字出版对传统纸媒的凶猛吞噬,传统出版的版图在迅速缩小,许多中小型民营出版商生存维艰,乃至倒闭消失。
对图书工作室来说,如果以前是“夹缝时代”,那么现在就是“凶猛时代”。
在“夹缝时代”,还有片刻清静和苟安的机会,而在面前的这个“凶猛时代”,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和拿出十二分的力量,来拼出一条血路。因为,拼不出来,就得“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