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震荡”的日本出版业
2011年,由于日本发生了令全世界为之悲痛的“3.11大地震”,客观上也使日本出版业主要围绕这条主线在运转。
大地震与出版业
出版界成立出版对策本部积极赈灾
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出事故。4月,据日本出版交易协会的统计,震区受灾的书店达到787家,可以说处在受灾地区的书店,几乎无一幸免。损失金额约为50亿日元。
地震及核电站事故发生不久,根据日本书籍出版协会、日本杂志协会、日本出版交易协会、日本书店商业组合联合会等4个团体的联合提议,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大震灾’出版对策本部”,为了便于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还成立了相关的“联络协议会”。“‘大震灾’出版对策本部”实际由日本书籍协会、日本杂志协会和日本出版俱乐部3个团体构成,日本书籍协会理事长相贺就任常任委员长。“‘大震灾’出版对策本部”的工作目标是:①通过出版活动恢复读书环境;②通过出版活动恢复图书销售发行环境;③通过恢复读书环境和图书发行销售环境,恢复人们对生活、对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心。2011年3月31日,“‘大震灾’出版对策本部”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
在“‘大震灾’出版对策本部”的号召与主持下,日本各地出版社纷纷向受灾地区的避难所和中小学寄赠图书。截止到2011年6月末,寄赠图书的出版社达到120家,寄赠图书的品种达到2015种,寄赠图书的册数达到18.4万册。截止到2011年7月中旬,以上120家出版社还以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3个县受灾地区教育委员会管辖的500所中小学校的学生为对象,寄赠了每张价值1000日分的购书卡13.5万张。
2011年6月,日本出版俱乐部设立了“大震灾出版复兴基金”。这是因为广大出版界人士认识到,对于受灾地区的援助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分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财政举措。“大震灾出版复兴基金”主要用在从大震灾发生后的两年时间内,即从2011年3月11日到2013年3月11日。
2011年11月,以日本出版俱乐部为中心,在陆前高田市开设了“虹之图书馆”——也就是坐落在灾民临时居住区里的“板房图书馆”,深受当地灾民的欢迎。
与震灾有关以及要求摆脱核能发电的图书相继出版
从3月11日至12月31日的不足10个月的时间里,有关地震和核电事故的图书相继出版。与震灾有关的图书总共出版了大约700种,其中关于反应堆、核电站、核爆炸、核事故、核泄漏的图书就有约200种,这些图书无论是形态还是种类,都非常丰富,有写真集、重版书、增补版书、非虚构类、启发类、研究类和漫画等。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杂志特刊出版。在不少书店,设立了震灾相关图书销售专柜。在2011年度东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也特别设立了震灾相关图书展台。在这次展会期间,这个展台总是人头攒动。
大震灾以后,一些报社还相继推出了记录灾害现场惨状的写真集。其中,宫城县当地的河北新报社出版的写真集《巨大海啸袭来的3·11大震灾》,在岩手、宫城两县销售行情火爆,紧接着销往日本全国各地,争相购买者如云。文春文库出版社早在1970年出版、由吉村昭创作的纪实小说《三陆海岸大海啸》,受3.11大震灾的刺激,大批量重印。这部小说是吉村昭采访那些曾3次体验过袭向三陆海岸海啸的人们的原始记录。在2011年3月11日至5月11日的两个月里,这部小说重印约15万册。重印部分的版税全部寄给受灾地区,其中也有用来作为“义援金”支持灾民从事出版的。以高桥克彦为首的家住岩手县的12位作家创作的自选短篇集《12个赠送的礼物》,由仙台市本地的荒暇夷出版社出版。
与核电站相关的图书,以前的重版书、增补版书引人关注。由堀江邦夫创作、现代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描写核电站工人亲身体验的《核电站吉普赛人——被曝光的工人记录》,以增补修订版形式出版。这让日本读者时时把书中的“工人”与福岛核电站的“50勇士”相对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现场报道的深度加工、放射性污染、能源问题、对东京电力公司的批判、特别是呼吁取消核电站主题的图书抓人眼球。
在福岛出生的年轻社会学者关沼博撰写的《“辐射”论》,由青山社出版,荣获2011年度“每日出版文化奖”。由河北新报社编辑、文艺春秋社出版的《河北新报最长的一天》,荣获2011年度新闻协会奖。
众多宗教类图书出版安抚灾后人们心理创伤
地震之后,灾难带给日本人的心理创伤难以抚平,他们迫切希望找到宣泄的方式。2011年,也是日本两位著名宗教人士的重大纪念日——“亲鸾圣人750回忌”、“法然上人800回忌”。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日本出版业推出了许多宗教类图书。
亲鸾圣人的人气一直很旺,有关亲鸾圣人的图书每年都会出版数十种。2011年,以ちくま新书出版社出版、阿满利麿撰写的《亲鸾》为代表,共出版发行45种,其中包括由本愿寺出版社出版、上田纪行外撰写的《我与亲鸾》,由新潮社出版、梅原猛与释徹宗合著的《亲鸾之“谜”》等。
2011年,有关法然上人的图书出版了10种。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由NHK出版社出版、松冈正刚撰写的《法然的编辑力》,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对法然上人的宗教名人身份轻描淡写,而对法然上人作为读书家、编辑家、理工学者的身份却浓墨重彩,使得法然上人从“神”到“人”,跃然纸上。
2011年,其他宗教解说类图书也很繁荣。比如,讲谈社出版的《奇怪的基督教》、文艺春秋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圣经》、NHK出版社出版的《最初的宗教论 左卷》,以及由筑摩书房出版、吴智英撰写的《循序渐进的佛教入门》等。
在以上宗教类图书中,《话说圣经》因为把“宗教可以拯救震灾后的日本吗?”作为副标题而热销;《奇怪的基督教》因为采用两位社会学者一问一答的形式从而大卖特卖。
电子书、电子杂志发展势头良好
经过2010年“电子图书元年”的洗礼,日本电子图书发展浪潮进一步高涨。2011年,讲谈社在出版发行村上龙的《没有限制的几近透明的蓝色》、《立花隆全集》的纸介质图书时,都附加了电子图书;在出版发行京极夏彦的新作《乳酪面糊=大卡》时,4种形态一起上,同时推出单行本开本、礼品书开本、文库开本的纸介质版图书和电子图书。新潮社出版发行了北方谦三的《水浒传(全19卷)》电子图书,并把已经收入“新潮新书”的所有图书全部电子化。岩波书店出版社把已经收入“岩波新书”的所有图书、已经收入“岩波少年新书”的所有图书出版发行了电子版本。
在书店行业,纪伊国屋书店开通了BOOKWEB Plus业务;东京都书店商业组合推出“新政”:凡是在其Booker's'TSUTATA上购买纸介质图书的读者,有特权无偿获得电子图书;读者如果购买其他物品,还可以得到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
在日本的“自炊”(在这里特指教授单身男女自己烧饭做菜)网站上,“自炊”代理业者越来越多。“自炊”网站以为发现商机,一边出租市场上已经脱销或绝版的“自炊”图书,一边复制这些图书在自家网站上拍卖。根据日本的著作权法,“自炊”网站的复制拍卖以营利为目的,似有侵权盗版的嫌疑。为此,日本已有122位作家、7家出版社向“自炊”网站提出了“质问状”。作家和出版社表示,如果“自炊”网站不予理睬或不停止侵权行为,将诉诸法律。
由于iPad2在日本发售,也促使日本的Android操作系统平板电脑和手机不断更新。诸多款式的平板电脑在市场上竞争,客观上使得终端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2011年的显著趋势之一。
与电子图书相比,电子杂志的发展也十分喜人。比如,像《周刊朝日》、《AERA》、《ESSE》、《るるぷ》这些在日本属于一流的杂志,也开始提供电子版服务。再如,Newsstand网站,在原封不动地上传杂志、报纸的电子版的模式中,开发出独特的业务——整合杂志、报纸的内容,使其成为“新”的电子杂志。
2011年大震灾发生以后,日本杂志出版社、周日杂志出版社、冠军杂志出版社的纸介质漫画杂志不能按时送达,这些杂志出版社就通过互联网向读者免费提供其漫画杂志的电子版,以解燃眉之急。这样的做法得到出版界、漫画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从2011年9月起,日本的20家出版社联合成立了“出版数字机构(暂定名)”,专门出版电子图书。2011年,日本出版界与Google Book Search的和解问题重燃战火,与亚马逊网上书店签订电子图书合同的谈判继续进行,出版社主张出版社权利的议论也在持续之中。
知名《ぴあ》杂志出“最终号” 他一些老字号杂志也相继停刊
尽管电子杂志颇受好评,但2011年对于日本杂志业来说,依然是不愉快的年份。一些有个性的杂志、老字号的杂志相继停刊。其中像《ぴあ》杂志的停刊,成为热门话题。
1972年,当时还是日本中央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矢内广,在东京创办了一份地域性信息杂志,取名为《ぴあ》。《ぴあ》专门刊登电影、戏剧、音乐、展览会等娱乐活动的日程信息,受到年轻读者的青睐。据矢内广介绍,杂志名称“ぴあ”,意味着“理想之国”,来源于“乌托邦”一词。《ぴあ》创办之初,刊期为月刊;从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ぴあ》起初只有“首都圈版”,之后诞生了“关西版”和“中部版”。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ぴあ》的“首都圈版”发行超过了50万册,这个时候为《ぴあ》的黄金时期。到了2011年即将停刊的时候,发行册数下降到6万册。不过,《ぴあ》的“最终号”意外增印,发行达到20万册。因为读者特别是那些老读者怀念“ぴあ时代”,纷纷抢购《ぴあ》的“最终号”作为纪念。《ぴあ》杂志的停刊,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在互联网时代纸介质版信息杂志所处的困境。
日本相扑比赛弄虚作假的问题,也对相关杂志产生了负面影响。属于双月刊的《NHK大相扑中继》杂志,在2011年被迫停刊。
按年级划分的学习类杂志,也因为“少子化”,或刊物内容不符合时代需求而纷纷停办。2010年至2011年,小学馆的《小学五年生》、《小学六年生》停刊;学习研究社的《学习》、《科学》停刊。进入2012年,停刊势头丝毫没有减缓。3月份,小学馆的《小学三年生》、《小学四年生》以“3月号”为“最终号”,宣布停刊。
《旅》杂志是新潮社于1924年创办的,被日本杂志界誉为“最古老的旅游杂志”,进入2012年,也是以“3月号”为“最终号”,宣布停刊。著名作者松本清张的文章《点与线》在《旅》杂志上连载57年。专家们指出,《旅》杂志之所以停刊,主要是因为旅游需求的下降。
此外,平凡社的PR杂志《月刊百科》、图书交易批发公司栗田出版销售的信息杂志《栗田周报》等,都是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而不得不停刊。
教养类图书持续复兴 乔布斯热潮前所未有
2009年以来,日本似乎出现了“教养类图书复兴”的趋势,2011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延续,许多出版社纷纷推出新的教养类丛书和系列书。比如,中央公论新社出版了“中公选书”、技术评论社出版了“生存技术!”丛书、星海社推出了“星海社新书”等。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