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港台文学 热潮来袭
■本报记者 刘 佳
近年来,张大春、骆以军、舒国治等港台主流作家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内地读者的视野中,作为华语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港台文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
引进各有侧重
自2006年以来,世纪文景就开始经营和出版“华语作家系列”作品,意图打破台港澳地区及新、马、海外华语写作与大陆文学之间的疆界,打造多视角的“华语文学”。至今世纪文景已出版众多华语作家作品,包括张大春《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朱天文《巫言》,朱天心《学飞的盟盟》、《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唐诺《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舒国治《流浪集》,以及台湾五年级作家中的“一哥”骆以军和台湾本土写作最优秀的作家舞鹤的作品。其中市场表现较为理想的,如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两版销量逾十万。 世纪文景编辑沈宇表示,该公司港台文学图书的突出特色是文学价值和市场价值并举。“凡是我们出版的作品,皆是有文坛定评且编辑自身认可、认定其对大陆读者有可读之处的作品。” 沈宇说。 而广西师大贝贝特的港台文学作品特点则是各个作家的系列作品,如西西、董桥、蒋勋、张大春、舒国治、迈克、林夕、骆以军等,基本每个作家都会有亮点产品,在读者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西西《我城》,董桥《记得》,蒋勋《孤独六讲》,张大春《四喜忧国》,舒国治《理想的下午》,迈克《坦白说,亲爱的》,林夕《人情?世故》,骆以军《西夏旅馆》。“不求规模,重在抓住有实力的作者和有分量的作品,将品质放在首位”是贝贝特出版港台图书的理念。 新经典早在2004年就陆续推出张爱玲、三毛、张小娴、侯文咏等港台地区重要作家的中文简体字版作品,长期经营一些重要作家的所有作品。亮点产品如2009年4月出版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首印70万册,连续4个月位居开卷排行榜虚构类第一名。截至2011年12月,《小团圆》总印量达99万册。张爱玲的作品累计销量已超过380万册,张小娴的作品累计销量已超过400万册,三毛的作品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从去年开始,新经典又陆续推出一些对于大陆读者来说较为陌生的重要作家,如香港著名作家钟晓阳的成名作《停车暂借问》创作三十年后首次在大陆正式出版。 港台文学也是99读书人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虽然该公司的港台文学在品种上并不是很多,但是并不乏影响比较大的书。比如去年推出的刘若英的《我的不完美》,销量就有十五万册以上。据99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透露,今年99读书人也将会陆续推出蒋勋、林文月、林清玄、骆以军、张晓风、席慕蓉等重量级作家的作品。其中,林清玄作品的内地版权已被99读书人全部拿下,另外,台湾的轻小说也在99读书人的关注范围内。
都市感更强
虽然港台文学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但相比于内地和外国文学图书市场,港台文学的市场份额其实并不是很大,读者主要集中在都市白领,大学生和高中生群体。 黄育海认为,这些年港台文学市场比起以前其实是好转的,无论是作品质量还是文学趣味都比前几年提升了,但相对来说,现在港台文学还是比较小众的。同时他认为比起内地成熟的作家,港台作家的时代感更强,更加时尚,他们的作品集中写都市生活和都市人的情感思考以及人生思考,但内地作家的作品则写乡村的比较多。 新经典华语文学事业部总编辑林妮娜也认为,港台作家往往将写作集中于都市异化、情感疏离、生存探索等话题,反映出香港、台北等地快速现代化、都市化的历史变迁下的个体思索,在都市文学上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样貌。相比之下,内地的都市文学才刚刚起步。
过程曲折多变
谈到策划、编辑、出版港台文学图书的过程,沈宇表示,出版港台文学因为作者身份的缘故,需要送审,出版周期都会变得难以预测,这时跟作者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如果遇到删节等问题,就更需要向作者做出一个必要且妥当的交代。 而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青年文艺馆主编杨静武马上想到的,是贝贝特试图出版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未果。“当时我们是比较早注意到这本书在台湾出版的,编辑对吴念真其人也有一定的了解。看了样书后,几个编辑都非常喜欢,我们很快通过版代提出了出版方案,前后经历了三轮报价,其间还两次与吴念真工作室联系。在最后的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刚好在台北,很希望可以见到作者本人,无奈他刚好那几天不在台湾。在等待与此书台版出版方见面的时候,同事上网接收到了版代的邮件,告知此书简体版权已有结果,给了另一家出版社。当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就变低落了。”
需控制出版节奏
对于内地港台文学图书的市场,杨静武的看法是目前的港台文学图书市场正处在另一个“繁荣期”,但也可以看到,港台文学图书的整个规模有限,看重这个领域的也只是少数几家出版机构,大家都被少数重点图书吸引。另外,具体到纯文学,受内地市场纯文学图书近些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影响,港台的纯文学图书在内地的引入也很薄弱。 沈宇则认为,大陆以外地区以汉语写作的作者中出类拔萃者毕竟是少数,这本来就不是个富矿,但目前却面临滥采滥伐的窘境,一方面透支了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作家来说也是极大的伤害。某些出版商集中推出某些作家一生写出的作品,但却不讲究控制节奏,这样对市场、对读者、对作者而言都是极大的伤害,试想有谁愿意连喝好几海碗鲜汤而不歇歇的呢?阅读是需要节奏的,出版也是。 关于港台文学图书市场的未来走向,沈宇预测,十年内这个市场会变得不像现在那么有存在感,一方面重要作家的旧作都被出光,而新作并不会一年一部或几部的登陆,所以大牌作者的作品会出现断档;另一方面更新世代的作者群亟待成长,他们的号召力在他们未曾深耕的大陆仍极其微小,所以出版商不再会像现在这般头脑发热出版他们的作品。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