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出版人说“辛亥书”那点事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宁 伟 新世纪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编辑总监
还记得,2010年,有关辛亥革命百年庆落户权之争,也传闻有城市将为此投入巨资。 其实,辛亥革命起于广州,承于武昌,转于南京,合于北京,前后历时十几年。这样重大的事件,新世纪出版社作为广东一家文化出版单位,必须有“书”要说。 可怎么说呢?说广东究竟为辛亥革命贡献了什么?那一年的广州到底有什么确实与众不同的印记吗?那就是粤商!百年前就已流淌在广州城市血液里的因子——商业因子、革命因子、开放因子。不像当时某些地方发生仇杀满人的悲剧,广州在辛亥革命后不费一枪一弹和平让渡政权,满汉两族民众和平相处,共商前途。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就以此作切入点,透过一滴水而窥大海吧。 作为成就斐然的近代史学者、当今华文世界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台湾大学教授蔡源煌语)、广东文化的代言人,作者叶曙明自然就是再现粤商在辛亥革命年默默所从事的那些基础建设的最佳讲述人。 他凭借其对广东地方史料的熟悉,对中国近代史的全新地域审视,传达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你不懂的广东人。不要讥嘲广州在席卷全国的国会请愿运动中置身事外。广东绅商是以一种常人不能理解的淡定,参加到这场晚清民主革命的历史大变局中。广东人付出了一次次的流血与牺牲,更选择一次次的坚持与妥协。 时及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各种相关纪念活动、媒体报道不可胜数,吸引了大量人群关注。自然,出版社在市场上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题材点,都会或多或少涉及此类选题,出版大量相关图书,我社就出版了《广州辛亥年》。那么,如何从此类图书中脱颖而出,为读者所关注、接受呢? 其一就是真实。我们在策划之初,就试图突破辛亥革命被符号化后的重重外包装,采取胡适先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谨严态度,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穿过重重迷雾,重返辛亥革命特定现场,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使我们看到真相,这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 本书另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不满足于单纯地讲史实故事,而让粤商成为这本书中的主角。 无论是战是和,是政是经,粤商那种江湖上挣钱江湖中花的特质得以彰显。他们经营追逐利润,他们同情资助革命,他们出入督府军营,他们大概是最早的最积极的参政议政的一群商人。 无论是立宪还是革命,都有他们的影子,辛亥年,他们更加焦急、愤怒、激动、投入和不顾一切。他们通过影响市场来影响政局,他们学会了集体发声,直接促使美国改变歧视华人的政策,捍卫铁道自建自治权,收埋革命烈士,出资修建黄花岗,但他们不想动枪动炮,革命后他们还是要推选清政府的总督做新政权的代表(只是总督本人不敢上任),仍然推选清政府的军队首领维持一方平安。他们是最务实的一个群体。 由于这本书内容的红、专特性,大规模的营销实属不易,我们在宣传推广上也花足了心思,尽可能地去彰显它的特色。早在图书整体设计时,我们就充分考虑到图书的格调、气质到市场定位,选用了大气的开本形式和流行的视觉元素设计,力求让读者翻开此书就感受到那个年代那个城市的氛围。 在推荐叶曙明的作品时,我们有意识地在全媒体整体宣传推广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平时联系的各家读书版记者,更多地关注各地城市有关辛亥革命年的宣传活动,结合这些活动安排去个性化的宣传营销。 比如,报纸媒体方面,我们除了在《法制晚报》进行多期连载传统宣传外,还特别针对北青传媒的报纸征订季进行了深度合作,推出“订报送知识”服务,开设“红书推荐专区”上征订目录。走进社区,走入家庭,这也是我们广东新世纪出版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另外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乌鲁木齐晚报》等也针对辛亥革命100周年做了相关的宣传。 在无线媒体方面,我们和移动、联通阅读基地合作,在广东地区通过手机彩信与读者实现零距离;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和当当读书、新浪读书、凤凰读书等门户网站进行合作对本书进行选载。在卓越网上,我们也做足公关力度,进入红书首推系列。(采写/戴园园)
以书献礼辛亥 ■李丽丽 社科文献出版社市场部经理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时至今日已近百年了。时逢纪念日,回望辛亥之时,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香山社会》、《1911年中国大革命》、《辛亥革命史话》、《尹昌衡集》、《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等关于“辛亥革命”的图书。据该社市场部经理李丽丽透露,预计在11月份该社还要出版一本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的图书《辛亥革命资料选编》。 据李丽丽介绍,作者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著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一书在今年四、五月份举办了一些活动,因其以讲故事的方式,全新解读1911年中国大革命,重构这场大革命的来龙去脉,通俗易懂,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从而登上了众多媒体的版面,凤凰卫视在“开卷八分钟”栏目中也对此书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整体来说仍旧是一本偏史料研究的图书。李丽丽强调,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些关乎“辛亥革命”的图书都是偏文献,侧重研究的,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多方位视角了解辛亥革命,走入辛亥革命,从而读懂中国革命,读懂中国民主,读懂中国未来。(采写/赵 欣)
市场少什么,我们给什么 ■李吉军 博集天卷策划编辑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认为有关民国的书籍将会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个热点,所以就有了《民国就是这么生猛》这个系列存在的优质前景。同时,我们同历史作家,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雾满拦江有着比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两方面促成了这个系列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是2011年的热点,进而扩展到整个民国都会是2011年的热点。表现这一热点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电影、电视、书籍、广播等都可以。现在既然是做出版的,就从出版的角度来说,书籍怎样表现民国的东西才会引起比较好的反响呢?民国成为热点,其历史及其评价自然也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这正是《民国就是这么生猛》表达的中心思想。《民国就是这么生猛》与别的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国内首部全面、通俗讲述民国史的普及型读物,有着清晰的脉络,完整的系统。 这书的核心读者群是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民国史感兴趣的读者,进而外延至大众读者。针对《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系列,首先在定位上,我们要找出它与其他同类书的差别,然后根据其差别进行精准推广。对比同类书,我们发现,在有关民国类的图书中,缺少一种“全面、生猛讲述民国”的书,因为我们就提出了“国内首部全面解读民国的长篇生猛型讲史力作”的口号,再结合之前比较火热的事件,定位为“中国版维基解密”。 具体到选题策划的标准时,我们会首先会考虑所策划选题独特性在哪里,和市场上的同类书相比,它有什么鲜明的特色。再者,这鲜明的特色,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能否顺利地被公众接受、认可。最后,所策划的选题,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如果写得像甲骨文一样很难懂,其传播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采写/戴园园)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