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自出版”创新出版模式 尚有几道门槛待克服
在日前闭幕的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美国作家布莱克·克劳奇带来的“自出版”业务让中国同行大开眼界,他在Kindle上推出“自出版”作品,4月起实现月卖2万本。阿曼达·霍金今年2月也在Kindle上 “自出版”作品,获得了百万美元稿酬。“自出版”是指作者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介入的情况下,利用电子图书平台自主出版书籍或多媒体产品。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自出版”书。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在我国是否可行?业内人士认为,尚有几道门槛待克服。
门槛一:政策有限制
我国《出版法》明确规定,从事出版活动的必须是经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同时,不论是数字作品还是实体作品,必须要获得国家批准的书号和出版号以及进行一系列登记才能出版,而出版号是政府每年按实际需求发放给固定出版社的,个人不能“自出版”。“国家对于出版业管理比较严格规范。”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认为,“由于作家自己拿不到书号,要自出版的话,可以让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代理,再由经纪公司与出版社合作出版。 ”
门槛二:作家维权难
我国的电子书平台缺少良好的秩序和有效的管理。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下,“自出版”的作家如何保护自身权益成了难题。 “在我国,自出版的作家一旦被侵权,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去维权,在缺少有效法规的情况下,这非常困难。 ”郏宗培介绍说,“同时,作家很难通过电子书平台对自己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作出准确的评估,如果预期过高,出版后却无人问津,会给作家带来一定打击,影响作家继续创作的积极性。 ”
门槛三:“多面手”作家少
作家个人原因也是困扰 “自出版”在我国推行的重要因素。上海新闻出版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武幼章表示:“传统的出版工作分工很细,对于技术要求很高,而数字技术的出现,降低了出版界的技术门槛,让出版变得更加简单了,这为自出版创造了条件。但即便技术变简单,它仍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要一个人包办写作、排版、装帧、发行,难度太大。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够成为多面手的。 ”中文在线手持阅读事业部总经理伍王应也提出,一般作家很难对一本书全权负责,这会牵扯到作家创作精力。
前景:让出版界多一种选择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自出版”为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探索。郏宗培表示,“自出版让大家更多地照顾小众文化以及个性作家。”武幼章也认为,“有的作家喜欢包揽所有的出版工作,有的则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小圈子里发行,自出版可以满足这些个性作家的需求。其实我国的出版社也有了类似苗头,比如按需出版,就是按照某个作家的特殊需求来少量地出版作品。 ”
郏宗培分析认为,我国的自出版或许会和国外的不太一样,“国外是一个作家负责从写作到发行的全部环节,但我国由于法律等客观因素,可能最终还是形成多个帮助作家自出版的小团队。这种团队类似但又不同于经纪公司,他们或许只负责帮助作家解决排版等技术上的工作,并为作家解决书号问题。 ”(记者 姜小玲 见习记者 许光耀)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