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直击图书市场泡沫

[ 来源:佚名    点击数:604    时间:2011/10/7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直击图书市场泡沫


买榜、虚报印数、夸大稿酬……图书商玩坑爹游戏,行业与读者伤不起

  ■本报实习记者 赵 欣

  自己出版自己买书打榜、虚实浮夸的印数、真假难辨的天价稿酬,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折射出中国图书市场的浮躁。在中国图书市场主流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毋庸讳言存在一些泡沫。甚至有人戏言图书市场竟然也出现了“云山雾罩暗度陈仓登榜单,三十六计信口开河吹为上”的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只是图书市场的冰山一角,但也足以让业内人士与读者担心不已。疥癣之疾,虽不疼痛,但也很痒。图书商玩坑爹游戏,行业与读者伤不起。
  图书市场的泡沫究竟如何?国外有没有这类现象?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资深人士。

  买榜:自欺欺人?

  买书时参照一下图书榜单,对很多读者来说司空见惯,然而就在近日,有媒体披露某图书公司为了榜单排名,组织人员注册上千上万个马甲在网站上一本、两本的购买图书,或者到当地买书。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对图书榜单“刮目相看”,引发热议。
  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肖斌表示,买榜在畅销书领域里很普遍,利用榜单排名去吸引读者注意力,是促销手段,负面的影响肯定存在,这属于使用不规范手段去引导消费者。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某出版社资深编辑曾某表达不同看法:“总不会为一本书一直买榜吧?时间一长就全都看出来了。何况在大家都买榜的情况下,你买榜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无异于自欺欺人。”
  那么图书市场买榜事件在国外也存在吗?意大利地中海香柏公司首席执行官马竺柯女士(Claudia Mazzucco)表示,意大利和中国在读者成熟度、如何看待作者等很多情况上都不太一样。买榜这种情况很久之前在意大利也曾经出现过,消失的原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套能够自动记录图书进出仓库、买进的系统,系统一旦发现流动异常就会自动删除。意大利70%以上的书商都会进入这一系统,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买榜情况的发生。
  地中海香柏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韶华告诉《出版商务周报》记者:“国外的读者对书的态度同国内读者也不大一样,他们是凭兴趣购买,而不会去根据榜单选择。不会像国内一样,一部电影火了,同名书也就卖好了。”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晞亮告诉记者,当年开卷创立之初,也有人向他提出“花钱买榜”的要求,他都拒绝了,所以十多年下来,已经没有人再向开卷提出这样的要求了。在他眼里,一本书的内容好坏是需要时间去证明的,买榜行为很愚蠢。而作为书店对出版社、书商自发购书的行为也很头痛,因为如果没有真实的购买数据,也就无法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无法指导今后的图书订购。

  印数:只是传说?

  在书店随意一逛,就会发现很多书的腰封上都有“加印某某册”、“创某某销量”等字眼,让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承认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表示:“其实书封的设计和书封上的字就是为了去吸引读者的,仅此而已。它让读者产生兴趣去翻开这本书,而是否购买则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内容,从而做出购买决定。仅凭书封就去购买的读者并不理智。”
  对于印数,很多作者也提出了质疑。情感类作家荣某就向记者大诉苦水,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出书,后来她听到了一些“消息”,开始对自己书的印数不确信了,她认为普通作者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对此,王韶华向记者介绍:“国外不太可能有这种虚报印数的情况,国外有专业的统计公司,税收相当严格,印数虚报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国内图书市场向作者隐瞒印数的现象,万榕书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路金波向《出版商务周报》记者表示,出版商对作者虚报印数无非就是想少付版税给作者。现在中国图书市场商业化还不够充分,一旦商业化时间长了,虚假的东西就会被质疑。当众多图书公司都有了上百年的历史,逐渐形成口碑,充分商业化,无良的行为就会消失。
  面对国内图书市场诚信的缺失,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政不无感慨:“行业自律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图书不能娱乐化,全行业都要自律规范。随着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图书市场也在萎缩,所以作为业内人士更要珍爱这一行业。”成功策划《藏地密码》系列图书的知名图书策划人、出版人闫超的立场很明确,隐瞒产量和销量才是最应该被约束和规范的。

  稿酬:美丽陷阱?

  同样是数字的“稿酬”,也成为了被热议的话题之一。近些年来, “天价稿酬”的报道屡见不鲜。作者的价值受到了尊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先后有业界人士斥责“这是一种炒作手段”、“太过疯狂”、“夸大”,那么内幕又如何呢?
  “对外一个数字,签合同又是一个数字。” 华夏盛轩副总经理万兴明告诉记者,这种夸大很普遍,“想一想有谁会去跟作者签五十万册的合同?”一语道破在图书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杨政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了三点:一、目前优秀作品太少,有些浮躁;二、出版商又急于求成,功利心过重;三、炒作。”
  拥抱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本应是件好事,但一些出版商盲目跟风,虚报稿酬,借势炒作,忽悠读者,对行业势必造成负面影响。闫超对《出版商务周报》记者说:“天价稿酬具有破坏性,会让整个行业更加急功近利。与其天价稿酬,不如做到合理稿酬的不隐瞒。让这个行业恢复缺失已久的诚信体系。”他认为,要遵循市场规律,诚信经营,根据发展阶段,针对性发现和解决问题。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认为,稿酬这个问题反过来看,说明目前好的作者太少了,很多作者一辈子就写成了一本书,一位有名的作者并不代表他的每本书都是有价值的。目前国内的图书行业商业化刚刚起步,消费者对待图书的认识,文化层面的东西也需要提升,这些都需要时间,他有个生动的比喻:“中国现在满大街都是背着LV的人,国外根本就不会如此跟风。对应图书也是一样的,消费者有待理智、有待成长。”

 

[1]

  • 上一篇文章: 日20家大出版社整合数字出版资源

  • 下一篇文章: 《步步惊心》线上线下“共舞”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645]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826]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536]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853]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58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346]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223]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897]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924]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864]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1841]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700]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1970]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679]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71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9.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