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三农”图书面临新机遇
■丁 鹏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
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中。国家对于“三农”的整体规划,也促进了“三农”图书的发展。 在下一个五年中,该类图书出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推进“三农”图书出版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数字出版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三农”图书出版再上新台阶。
准确定位图书内容
“十二五”期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精神需求也会不断增长,“三农”图书出版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图书生产内容与结构。 在图书的选题策划上要突出“三农”图书的地域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要更多地体现地方特色,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内容取舍要以够用为原则。“三农”图书内容要及时反映先进成熟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民文明生活理念,要针对农民读者文化水平,将理论和技术化繁为简,由难变易,把理论技术实施流程细化成若干关键技术节点和知识点,不断优化“三农”图书品种结构。把握新时期农民群众多样性阅读的需求,更多地出版关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的实用类图书。
大力培育新型业态
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手机、电脑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更喜欢并习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等手段,更迅速、快捷、有效地接受各种新知识和新观念,迫切需要新信息、新知识引导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助推下,出版业呈现出“一种资讯,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 在新形势下,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积累诸多出版资源的出版社要在精耕细作传统纸质图书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出版资源数字化存储、加工、开发、再利用,进一步拓展业务,更新业态,提高市场竞争和生存能力。还可通过建设新农村网站,实时传播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信息、知识;开办手机报,与手机运营商合作,由出版社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覆盖农村区域;建设手机移动短信平台,建设“三农”知识数据库,构建专家咨询、培训网和“三农”图书出版信息联系网等定期组织在线或面对面的专家咨询讲座,定期收集、反馈出版信息。 壮大机构与队伍
大力充实“三农”图书编辑发行队伍,“三农”图书的策划编辑和骨干发行人员是出版社的人力资本所有者。要从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两方面入手,对策划编辑和骨干发行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更好地吸引、留住、使用人才。 物质利益激励是出版企业对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激励形式,主要体现在薪酬上能更多地分享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企业剩余索取,适当提高“三农”图书编辑和发行人员参与出版社利润分配的比例。 出版企业还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机制。“三农”图书的编辑人员从事“三农”图书生产,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满足:自尊、归属感、荣誉与成熟感和自我实现。出版社要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对业务骨干充分授权、构建企业文化等形式创造出有利于“三农”图书编辑发行人员获得更高层次满足的机会。 出版企业要对新聘任的从事“三农”图书出版发行人员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对在职员工也应分期、分批开展在职培训,特别是对“三农”图书策划编辑、骨干营销人员要加快培训的节奏,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三农”图书出版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推进正规教育和重点人才建设工程。 要积极实施“三农”图书出版名家、领军人才工程等人才建设重点工程。出版社可选择部分领军人才和骨干到国内外院校脱产接受学校正规教育,获得系统专业技术知识。
加大扶持和引导
“三农”图书战线长、利润低、风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单位和编辑的积极性。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力扶持,促进“三农”图书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国家和各省市确定的重点选题,要优先考虑“三农”图书;其次,国家和若干省市建设的数字出版基地应该涵盖“三农”图书;第三,国家和各省市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项目要向“三农”图书倾斜;第四,巩固和完善农家书屋工程,扩大政府采购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农家书屋要覆盖每个行政村。同时出版社自身也应给予“三农”图书和相关编辑相应的政策倾斜,从运行机制上进行扶持。 “三农”图书码洋不高,效益相对较低。在目前书号实施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出版社应舍弃部分经济效益,在书号使用上给予适当倾斜。“三农”图书回款慢、周期长,当年投入的新书,很难当年就产生效益,出版社应实施延后一定时间进行结算的办法,解除了编辑的后顾之忧。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