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华中出版 改制重在洗脑修身
目前,公司每年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30%以上的增长率,各项经营指标相比改制前均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完成了经营规模翻番的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阮海洪
■本报记者 杨 冰
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成立30周年,也是华中出版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之年。怎样从一家传统的事业单位出版社转变为面向市场的企业?企业化后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计划?为此,本报专访了华中出版的社长阮海洪。
全面改革 “洗脑”“修身”
从阮海洪就任华中出版社长以来,华中出版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2007年,阮海洪刚刚上任,就面临着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工作。对于阮海洪来说,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办理相关手续等只是一些操作程序,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事情是“洗脑”和“修身”。 所谓“洗脑”就是指通过培训、考察等不断地向员工灌输现代企业观念,而“修身”则是指通过建立规范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薪酬体系、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编辑工作与发行营销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建设,让员工转变行为方式,从而跟上现代企业的思维,并在行为方式上也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逐步转变。 改制后,这家拥有30年历史的出版社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公司每年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30%以上的增长率。2009年,公司全年共出版图书1278种,图书造货码洋2.04亿,发货码洋2.08亿,总回款9560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05万元,净利润730万元,各项经营指标相比改制前的2006年,均达到了100%以上的增长,实现了经营规模翻番的目标。 虽然公司已经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是阮海洪的心情依然处在“焦急和等待”中,因为他的很多想法囿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进一步实施,对于过惯了几十年安稳日子的出版社来说,一旦走向市场,进行企业化管理,其变革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年轻人希望改革,而年龄大的人则更谋求稳定。对于这种情况,阮海洪认为,首先必须要保证稳定,然后再谋发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让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只有真正地与外界接轨,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施严格的企业化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我们要增强员工的职业风险意识,形成不进则退的员工理念,营造竞争氛围。企业的目标是把每一名员工都打造成为可替代的成员,而员工的目标则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一份子,激励员工进行学习提高,使每名员工从思想到行动都具有紧迫感,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阮海洪如是说。
各家分社 比翼齐飞
阮海洪认为,公司未来发展要依靠特色和品牌。 目前,华中出版采用的是分社的模式,各个分社彼此分工协作,共同进行资源开发,已经开设的9家分社各有千秋。 其中,北京分社主要以大众图书为主,而天津分社主要以建筑图书为主。北京分社的大众图书在组建不到一年时间里,出版产品100余种,印制码洋3000多万,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天津分社的建筑图书,从无到有,一跃进入全国建筑图书出版前五名,2009 年建筑图书销售码洋达到1亿,年度回款超过3500万元。医学分社的医学类图书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形成了以精品医药教材为主体,以医学专著和科普读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医学图书出版格局。 改革后,华中出版在人员任用上也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利用社里原有的编、印、发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聘优秀的员工进行补充。出版社力图在内部形成竞争的氛围,对于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任命。在竞争中不但要有人可以竞争上岗,也要有人通过竞争实现下岗,形成优胜劣汰的环境,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同时企业也要对员工负责,不断提高员工的竞争力,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施展的舞台。 阮海洪说:“市场就是战场,要通过竞争来锻炼队伍。”面对纷繁的大众图书市场,华中出版毅然选择了加入战争,北京分社的成立,宣告着华中出版正式投身到大众图书领域。既然市场上的竞争法则是“适者生存”,那么,别无选择,华中出版必须勇于面对,只有敢打敢冲,经历过考验的队伍才是能够生存的队伍。
数字出版 发力而为
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出版浪潮,在这方面,华中出版已经明确了一些主攻方向,并且开始有所行动。 阮海洪认为,数字出版主要是对数字内容进行开发、传播和应用。在这方面他也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他分析认为,目前,已经有很多出版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募集了大量的资本,但是投向数字出版的份额不多,这些企业应该发挥资本优势,在数字出版方面有所作为。如果在近期或者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现若干以数字出版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那么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对于数字出版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阮海洪表示,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传统出版业在数字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储备上几乎是空白,因而必须要与信息产业人才进行交流和融合,那些既不懂技术也不懂运营策略的出版人是不可能完成数字出版大任的。 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都希望能面向未来、影响未来并做强做大。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出版企业和出版产业的未来命运。因此,出版人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实现出版企业和传统出版产业的成功转型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出版行业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和技术的先天不足可以借助行业间的合作来有效弥补。如果能实现和其他飞速发展的关联产业联合捆绑,实现资本、管理、技术、人才的广泛融合,数字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将会十分可观。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