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卖书的“1小时商机”
24分钟,从在“快书包”网站上下单,到快递员到公司楼下,田田(化名)特意看了一眼手机来电的时间,她惊呼,太快了。
“快书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1小时送达。浩渺的书海、拥堵的交通、复杂的供应链、焦急等待的购书人……徐智明和他的“快书包”能达到上述目标吗?
“我一辈子都在跟图书打交道,这已经是第二次创业了。”15年前他第一次创业经营的连锁书店龙之媒因为生存困难,于今年7月22日结束营业。
一边是被互联网侵占的图书销售空间,一边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无暇放慢脚步再读书。在快与慢之间,徐智明选了一个“拼速度”的创业方式。
“7-11+麦当劳”模式
“卖出一本图书有多难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徐智明自己知道。
直到某一天,徐智明无意之中在《哈佛商业评论》看到一篇关于精细化营销的文章。文章中说“所谓精细化营销的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细微的心理感受”。这篇文章让徐智明茅塞顿开。“这是一个需要速度的年代,当人们饿了,叫了麦当劳,1小时之内就可以送到;当人们想看书了,为什么不能1小时送到呢?”
每个月,由“快书包”将几十个各类图书网站排行榜的畅销书统计出来,“目前精选的主要有500种左右图书、十几种流行杂志。”徐智明说,“当当有50万种图书,我只有500种。”徐智明形象地将二者的关系比喻成沃尔玛超市卖场和“7-11”便利店,“沃尔玛旁边是可以开‘7-11’的,很多大超市附近是有便利店的,它们服务的半径和人群有差异,你买一瓶水去超市的话真的会很累。”
在订书环节,“快书包”开通了网站、电话和微博3个渠道。“你可以在微博上发私信给我。”微博的私信避免了电话占线和网站注册,自从发现了这个渠道,徐智明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变长了,“和网友交流变成了我一天重要的一项工作 。”
为了在拥堵交通中保证1小时配送,惟一的方法就是缩小配送范围,增加配送点。“我们每个小库房都有电话、电脑和打印机,当客户订单下达以后,由呼叫中心转移到小库房,每个小库房只负责周边的20-30公里范围。”
“7-11”加上麦当劳,这就是“快书包”的商业模式。
最大的困难
今年6月9日,“快书包”首次上线。那天他从早晨开始发短信,发邮件,发MSN,邀请在“快书包”的配送范围内他认识的人来买书,还给他们下达了任务反馈问题。
徐智明罗列了很多问题给朋友们:掐表记录从下单到收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送货员穿没穿工作服,戴没戴帽子;送货员是否准备好零钱;送书的时候是否用了蓝色印花布包裹 (现在蓝色印花布已经成为“快书包”的标志);是否当面打开;是否使用礼貌用语……
让“快书包”最火爆也是最尴尬的时期,是《独唱团》(青年作家韩寒出品的杂志)的售卖。那时候,“快书包”的物流受到极限挑战,但是《独唱团》也给“快书包”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徐智明因此知道了主流客户的区域位置和公司的配送极限。“我很高兴,终于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考验我们,这是我们‘1小时’这个概念传播出去特别好的机会 。”
徐智明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短短几个月,虽然北京的市场还没有做成熟,但徐智明已经开始在其他城市推广。8月24日,上海;9月9日,西安;9月15日,成都;10月,长沙……徐智明急于在模仿者进入之前,抢先一步占领市场。
人力是快书包最大的成本所在。“知晓程度不高,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们的配送人员足够,但是工作不饱和。”徐智明直言目前的运营还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以北京为例,我现在的配送人员,每天可以配送700-800单,但目前每天只有100单左右。而优势则是周转快。”这是一个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行业,目前图书行业的毛利率在15%-20%。
(马可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