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北京电视台黄金栏目《养生堂》专家祝肇刚、程凯在石油工业出版社推出的《祝氏五脏养生经》、《百年程氏养生经》系列,也是在“事件”之后成为榜上热销书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优良的健康类图书终于在风波中“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经历了6、7月的退货增加,而今恢复“元气”后,不少社仍选择了“扩张策略”。李征说,吉林科技社还是会坚持医学实用主义出版方向,以疗法和名家为主,夸大疗法的表述方式不会在图书中出现。譬如,“基本会见到疗效”、“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改观”、“康复率在**”这样严谨的词汇会很多,而“一定”、“肯定”、“没问题”这些所谓“不严谨”的说法,都被屏蔽了。
专家牌好“打”不好“养” 张悟本败在没有正规的医学背景,于是,出版社开始了马力十足的“专家”打造攻势。北京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张金说,该社的领导班子除了他,都是学医出身,相关编辑更不用说。“事件”发生后,他坚持保留养生书的品种数量,不压缩也不转移。“书都是医学专家写的,专家论证的,如果被当作市场泡沫挤掉了岂不可惜。”眼下,该社依然选用“权威”。比如,邀请全国30位国医大师之一的李济仁,著述《国医大师教你内外兼养》(暂定名);编辑出版北京东直门医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秘书长李忠博士的《癌是一种生活状态》等。张金始终认为,他们在此番风波中受伤较小是因为“有好的权威产品就进入,达不到标准就不做”。人民卫生出版社预防科普中心编审姚林琪告诉记者,现在连他的作者都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态度,有人甚至直接问他,“这段话这样表述行不行?”编著双方的态度都有所转变,姚林琪认为是很好的事情。
但“专家牌”真的那么好打吗?广东科技出版社资深策划编辑李鹏坦言,如果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权威”、“专家”还好说,但已经成名的作者是不好养的。他曾经碰到过一个作者,1999年时社里帮她出书,请她出来做活动一分钱不花,路费还是她自己掏的,现在再请她出来,飞机要做头等舱,宾馆还必须是四星级的。“有些名人,一成名就要价高,出版社有时也很难承受。”有同样困惑的是天津图书大厦公共关系部的侯丹婷。她所在的大厦曾多次邀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某专家去签售,但“出版社基本请不动她,后来有人联系上她,要的出场费太高,我们就是不赚钱都合不上成本,只能不了了之。”侯丹婷为此郁闷多时,不明白,“为什么大厦卖她写的书,为她做宣传,请她出来还要掏钱?”但看到好些读者在卖场找她书里说的保健用具也就了然了。也有出版社反映,他们培养的作者成名了,书商拿100万“挖”作者,作者理都没理。可见,“牛气”编辑在出版社确实应该被珍惜。
危机未过推广如何做? 回过头来看,“事件”过去4个月,市场上的养生书从内容上看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事件”过后,养生书的套路单一、同类书泛滥的情况也不见少。因此,该社近期推出的养生书偏重于文化层面,希望能够在市场重新洗牌的时候找准定位。
石家庄汇文书城的金林在出版社推广养生书方面提了几点建议:首先,权威学者及其书籍的策划推广至关重要。鉴于市场图书质量的良莠不齐,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文件通知,专家作为意见领袖的功能日益凸显,愈加影响着“洗牌”后的市场走势。其次,意见领袖的功能必然重要,但要善于表达,善于传播。也就是要求这些学术专家们用平民化、生活化、普通化的语言传达晦涩的中医养生之道,符合一般大众的口味。再次,适当借助媒体造势。专家与语言兼备,要把这样的结合产物——作品推销出去,离不开出版商的精打细算,可借助媒体做软性广告,亦可与书城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在传播书籍所带来的保健功能时,切忌片面的不加节制的扩大夸张。(孙 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