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不过,相比保健养生类图书的持续下滑,整个生活书并没有因此受到重创,透过商报·东方数据,记者发现这几个月的旅游类图书所占的排名和品种数都在逐渐上升,其中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等为代表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图书以及相关旅游图册都很热销,连续数月位居此类图书排行榜前列。此外,菜谱类图书也还是保持较好的销售现状。(蓝有林)
出版社 造货热情不减
国庆假期刚结束,青岛出版社资深养生书策划编辑付刚就叫上社里市场部的张晓一起收拾行李,带《健康一定有方法》的作者去浙江、江苏办巡讲。几天时间下来,付刚感触颇深:相较以往对疗效的盲信,现在读者对作者的医学背景更加关注,对图书及讲座的内容有了较为理性的判断,并在现场纷纷向作者提出疑问。“我们现在对图书的内容丝毫不敢马虎,读者对图书的含金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付刚向记者道出了他巡讲归来的最新感受。
出版方元气初步恢复 “张悟本事件”之后,养生保健类图书下滑明显。尽管如此,有些出版社在接受采访时仍一再强调,他们“几乎”没有受影响。当然,这个“几乎”可以分几个层次理解。其一,有些社在养生保健类图书上投入的市场运作力量本身就有限,品种也不多,所以受波及较小。其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这种下滑是整体性的,谁都不能幸免。说“没影响”就是“谦虚”了。但也有诸如吉林科技出版社、广西科技出版社等坦承:“有一阵儿确实比较惨淡”。吉林科技社养生保健首席编辑李征说,他们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发货量下降也就是在“事件”之后的两个月内出现过。8月后,发货量又恢复到原有水平,个别图书还有所上升。出版社也感觉到了书店态度的转变。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健康与传统医学编辑室副主任冯靖城曾到多家书城走访,发现他们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摆放位置没有以前那么重视,甚至还有部分书店不再力推养生书,特别是不再推中医养生类图书。“这样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发货量,粗略统计,月度发货同比下降20%。”冯靖城如是说。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的此类产品在6、7月份的退货也有所上升,尤其是7月份。发货方面,8、9月的发货量同比有所下降。当然,由于该社刮痧、艾灸等产品的热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件”对此类产品的影响。
市场中也不乏像青岛社这样的“幸运儿”。今年的教师节,该社的《给老师的健康枕边书》通过有针对性的市场运作,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销售了15万册,码洋375万元(链接:本期《中国图书营销周刊》06版《在平凡中捕捉商机》)。记者查阅商报·东方数据得知,今年4月份青岛社大众健康类图书排名第6位,而“张悟本事件”之后,8月份该社排名上升至第3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