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工作室 讯:
给传统出版商的建议
■杨文轩 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
数字图书从形态和本质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出版的定义,它带给整个出版业的究竟是挑战还是机会,尚无定论。如果产业链中的盈利模式、定价机制和分配机制处理不好,牺牲的不仅是传统出版商,而是整个产业。而作为传统出版社,在这场主导权控之争中,也应该有所作为。
一、积极沟通,争取主动 尽管主导权、定价权已经旁落,但在整个产业格局未形成前,中国出版社也应该像美国出版集团一样,对运营商许多不合理的做法说NO!。迫使他们停下来,坐在谈判桌边进行协商,寻找解决之道。这要求业内积极配合,协同一致,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二、做好内容资源的储备 出版商最大的资源是内容,丧失了内容,就丧失了一切。面向未来产业转型,要么积累足够多的内容资源,要么拥有排他性、不可再生的内容资源,才能拥有话语权。尽可能多地收集版权,创造核心价值资源,并做好数据库,专门为各种阅读终端开发内容,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是切实可行的行为。
三、搭建内容平台 有实力的出版集团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内容平台,成为平台运营商。在当前平台分散的格局下,内容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也许还有一线机会。如果出版集团各自为政,独立建构自己的平台,而面对有限的内容资源,过低的流量、复杂支付系统等问题,最后不了了之,逃脱不了被各大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分而化之的命运。
四、进入阅读器终端 终端设备厂商能够搭建内容平台,染指上游内容资源,出版商也可以进入阅读器终端。在成熟的专业化分工的市场体系未建立之前,进入终端设备市场并非完全没有机会。而且进入终端,并不意味着自己要设立工厂来生产硬件。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OEM贴牌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进入壁垒。目前,中国出版集团推出“文房阅读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辞海悦读器”,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是,做出这项决策时,应该对自身优劣势有清醒的认识: ——自有的内容资源是否有核心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对阅读器销售有促进作用; ——现有销售体系是否能支持目前阅读器的市场,汉王直销模式是否能够被复制; ——对阅读器市场未来竞争是否有充分的考量; ——对未来技术变化趋势是否有足够的掌握,并作出快速反应。
五、与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进行资本层面的合作 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除了直接进入上下游之外,也可以采取资本融合的方式。出版商应充分把握内容资源优势,抛开产品经营的惯性思维,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数字图书的资本运作。
链接
(一)我们准备好了吗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7-19/25865.html
(二)数字出版的美国故事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7-19/25872.html
(三)从产业特性和结构理解数字出版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7-26/26133.html
(四)数字图书究竟价值几何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8-02/26421.html
(五)关于数字图书定价规则的讨论 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8-09/26743.html
(六)利益分配 谁多谁少 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8-16/27071.html
(七)数字出版利益分配现状 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8-23/27351.html
(八)是定价,还是销售模式? 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8-30/27668.html
(九)数字出版七大商业模式 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9-06/27908.html
(十)传统出版商的困境 http://www.cptoday.com.cn/News/2010-09-13/28256.html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