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民营公司企划宣传跳槽迷局
■商报记者 江筱湖
他们与媒体打交道最多,最为媒体尤其大众媒体所熟悉,他们是民营公司的企(化)宣(传)人员,负责把本公司的图书通过各种渠道推介给大众。在这个营销时代,企宣的地位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提升,一名成熟的企宣,可能会让很多新入出版行的小民营公司辗转反侧求而不得。表面上看,他们风光无限:掌握公司的许多核心资源,人脉广,交际圈大,与作者与媒体关系良好……然而,在这一切风光的背后,是令人说不清的跳槽“乱象”与迷局,民营公司的企宣人员跳槽之迅速,流动之普遍,是整个出版业中最为突出的。在记者的MSN上,常常会看到有各公司的企宣发布“公告”,告知同仁,自己已经从一家公司到了另一家公司,有的可能会在一年内有两次甚至三次跳槽,有的可能跳出去而后又跳回来……兜兜转转,大家依然在这个圈子,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面孔,重复的仍旧是过去的工作,有企宣私下说:每天都在瞎忙,每天都很茫然,这,就是我们。
民营企宣跳槽为何盛行?
工资低是很多人抱怨的。2000~5000元的月工资水平不等,加上年底无法与编辑、发行人员相比的年终奖,大约是现在企宣的基本“身价”。“饿不死,吃不饱”是这些人在北京、上海、广州这类大城市的生存现状。对这些几乎都是八零后的年轻人来说,“穷则思变”,“挖角”因此变得很容易,20%左右的加薪往往就会让人动心。只是,到了新公司,大环境并没有丝毫改变,一切还在重复,对比新老东家,很多人发现,做生反不如做熟,又吃回头草的也大有人在。
感觉不受重视甚至备受挤压,是一些人选择跳槽的另一个原因。对民营公司而言,企宣与编辑和发行人员的地位同等重要,但显然,许多公司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已经有三年从业经验的李小姐,与全国数十家媒体有工作上的密切来往,她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已经尽心尽力,不但与媒体关系良好,而且懂得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媒体提供不同图书或者信息,但她也有自己的烦恼,这来自公司的考核机制——公司至今没有明确的考核细则来对企宣的繁琐工作进行量化。一般来说,企宣、编辑与发行,工作中难免会产生龃龉,但后两者在大家看来是“务实”,而企宣则在“务虚”,因此,往往会产生“书发得不好,就抱怨是我们宣传力度不够,发得好了,提成上又没我们什么事儿”的局面。编辑与发行人员销售提成的比例和管理,已经有经验可循,而对企宣工作的认定,双方意见难以一致。如何量化企宣的工作,还是各家民营公司在探索的课题。
工作的单调和重复,使得一些企宣选择跳槽。每天的整理素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地了解图书,向媒体发布,与各方同事沟通,企宣的工作无非如此。在一个岗位久了,如果没有新的动力来刺激自己的工作兴奋点,则很难再坚持下去。如果换个工作环境,或者另一家公司有新的岗位提供,一些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企宣价值有多大?
有些思维活跃的企宣,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开拓。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自己独立出来,成立作家的经纪人公司或者产品推广公司,艰难开始自己的事业。他们可能代表了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无论如何,频繁更换企宣都是一家企业的大忌。对媒体来说,这比编辑的频繁更换更让其觉得麻烦,好不容易与一个人建立了联系,有了工作交情,又要适应另外一个新人,双方的工作成本都在增加。另外,企宣还是一个“人走资源随着走”的行业,优秀企宣的离开,往往会带走大量的人脉资源,让新人很难上手,也让媒体潜意识里对一家公司的实力产生怀疑。
在作者和媒体资源越来越稀缺的今天,企宣手中所掌握的大量资源,或许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这份工作,正是自己在职场上积累的第一桶“金”。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