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图书工作室将加快发展脚步,未来发展前途无限 2002年我在香山参加了一期出版研究所主办的行业研讨会,当时在会上大家共同探讨了许多出版业面临的问题,让我迹象深刻的有三个问题,一是贝塔斯曼压价进书引起许多与会者不满 ,二是国产图书出口额太小,三就是图书工作室如何定位的问题。 七年过去了,现如今贝塔斯曼已经不见了,中国的图书出口额也在连年上升,图书工作室的地位问题,也终于在今年有了一个的说法。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定位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要“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 所谓图书工作室,就是由民营资本经营的文化公司,体制机制均与传统出版业不同,有的往往只有几个人,流动资金也就是印个一两本书,能支付三两个月房租的这么一种以出版发行图书为主业的小公司,规模小到不能再小,但正是这些公司,做出了许多连正规出版社也眼热的畅销书。据了解,仅北京一地就有三千家左右的这种工作室,每年倒闭一千家左右。 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其实很简单,策划组织书稿后与出版社合作出版(购买书号),而后在市场上发行。这个过程看上去简单,其实很艰难,只有干过工作室的才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当然,与出版社不同的是,工作室的经营者都是自负盈亏,书卖不出去只有自己掏腰包,不像出版社的抗风险能力那么强。工作室出品的图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更有新意,因为少了很多束缚,手脚更能舒展。不过他们不具备出版社的地位和资源,过去也没有政策对其进行支持,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只有经营的特别好的工作室才能存活下来,大多数工作室都是昙花一现。 如今,出版业改革脚步一天天加快,工作室的问题终于开始解决了,这是个好的迹象,意味着出版领域要开始真正的变革,现时出版业的这一片天空,与二十五年前乡镇企业兴起前夜时的情景是一样的,令人期待。
辽宁是出版大省,是在出版改革方面走得最快的省份,在图书工作室的发展上也应该加快步伐,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鼓励、扶持有能力的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未来中国的出版业发展将会是群雄并起,未来数年在这个行业里将会有无数起收购、兼并、联合,逐步形成出版业内几分天下的局面。面对这一良好机遇,未来的辽宁出版业将会大有可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