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商报记者 夏 楠
2010年初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是吴晓波创作的第一部人物传记。但也正是该书,让财经作家吴晓波遭遇自2001年凭《大败局》闻名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吴晓波作为财经图书出版的标杆性人物,遭到曾任吴敬琏学术助理长达9年的专栏作家柳红的发难,并有新闻说柳红以“剽窃”向法庭起诉吴晓波,并要求50万赔偿。
争论:
柳红和吴晓波的三次论战
《吴敬琏传》在经济学家吴敬琏80寿辰之际出版,遭到柳红的炮轰,批评吴晓波的《吴敬琏传》是一本粗糙的、带有快餐性质的传记。均在《经济观察报》写专栏的二人,在该报展开了三次论战。柳红先是在2月8日发表文章《话语权背后的责任》,提出质疑;吴晓波以《对于诚意的怀疑,我必不能接受》予以回应;3月8日,柳红再次发表文章《面对历史:只有诚实和谦卑》,列举出《吴敬琏传》中的14大硬伤和6大软伤。次日,吴晓波表示不再回应。
5月12日,有新闻报道说“柳红诉吴晓波《吴敬琏传》剽窃,索赔50万元”,吴晓波再次声明:柳红让事件再次升级,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将积极应对,同时不就此事接受采访。
柳红曾在2002年1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敬琏评传》。而吴晓波在《吴敬琏传》的后记中,也提及并感谢柳红:“在书中我参考了《吴敬琏》和《我和爸爸吴敬琏》两书中的部分内容,感谢柳红和吴晓莲。”
焦点:
凭当事人口述是否可写出“口述史”
在最初争论中,访谈传主20个小时是否可以写一本书,成为俩人争论的焦点。柳红认为吴晓波凭当事人口述和资料整理方式就写出一本“口述史”显然不够严谨。而吴晓波称,写作时间太短是一种误解,他并不是仅靠这20个小时成书的,而是建立在长期史料准备及对中国经济改革史的研究与心得基础上,并购买了有关传主的几乎所有著作,同时做笔记及做相关的案头工作。
除了对写作方式的争论,还有一些断语如吴晓波形容吴敬琏是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被柳红认为“媚俗拔高”。还有如吴晓波认为“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而这对新中国成立时不足20岁的吴先生而言,这显然是不客观的。
而对自己向吴晓波的苛责,虽然有人说是柳红在争夺有关吴敬琏的解释权,但她对此进行否认,并说“做批评者,这个行动本身,较之批评内容还要来得有意义。因为,私下里到处充满了批评;而公开地,有多少真正有意义、点名道姓的批评?一个又一个利益圈子相连,圈子中人互相帮衬,弥漫着一片俗不可耐的腐烂之气。”
反思:
过度商业化是否损害了作家写作
在几个月内,围绕《吴敬琏传》的非议从学术批评上升到官司相向,柳红在接受采访时称,她在写批评文章的时候,就发现该书与自己的书有很多雷同之处。经过律师比对,发现《吴敬琏传》大量剽窃了自己的作品。
在“剽窃”的发难之外,人们发问更多的,还是诸如过度商业化是否损害了知名作家的写作这样的问题。在当下财经写作浮躁的环境下,对于高产者,人们很难不持质疑态度。据知情人透露,《吴敬琏传》一书其实是由吴晓波列写作大纲,由其助手执笔协助完成,再由吴晓波修改而成。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他认为,为同一传主作传,同类作品中已公布的事实已是公共信息,单就事实披露很难简单断定是抄袭;需要法官对两部作品的文字进行比对,才能下结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