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出版人物】 >> 正文

王亚非:另类发展顶尖转换

[ 来源:佚名    点击数:942    时间:2010/5/15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受访者:王亚非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采访者:程 华 本报记者

  上市依然是今年出版业的关键词之一,资本市场的魔力令人难以抗拒。然而不少书业人士质疑,出版上市是必须的吗?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出版企业上市吗?资本对出版主业究竟是益处多还是损害多?上市后的企业如何既坚守文化主业又带给资本市场好的回报?
  近年来,王亚非所掌管的安徽出版集团和上市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多元开拓、主业提升、打造产业链获得了快速发展,尽管其存在不含新华发行体系的劣势,却依然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绩,这给类似集团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启示。日前,王亚非获颁“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本报记者于5月5日对他进行了专访,听这位资本高手解答上述问题。

潜力、影响力和贡献力

上市可以规避“猫腻”和“泡泡”,使企业规范、健康地发展。上市后如何挖掘、寻找、建设资源是关键。

《出版商务周报》:目前,上市已经成为出版发行业的一股热潮,有人认为,当前业内的上市热不乏盲目之举,有“一窝蜂”的嫌疑,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亚非:如果出版企业都能上市,说明出版产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影响力在增强,产业潜力在显现,也说明出版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空间增大了。越多的出版集团上市,整个产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经济上的贡献力、在资本市场上的掌控力与运作力就会更大、更好,也会让广大股民、资本市场更加看重和关注文化产业,这是建设出版强国的基础。
无论什么产业,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都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出版产业如果能利用好资本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出版商务周报》:出版企业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上市之后应该做些什么?
王亚非:上市可以使文化产业进行规范性运作。上市企业都有十分严格的管理,对外报出的所有数字都经过了严格审核,人员、资产、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存在所谓的“猫腻”和“泡泡”。因此,从企业负责人到员工都高度关注自己企业的发展,责任心更强,压力更大,动力更多,范围更广。
目前,我们的出版资源、产业规模、产业链建设、市场适合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出版企业上市之后做什么”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通过资本的力量让资源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意味着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怎么挖掘、寻找、建设资源。其次必须让资本结合在一起,向其他资本市场更大的空间去伸展,利用资本掌控更多资产,提高资本价值,一方面发展出版产业、文化产业,同时要掌控对企业更有贡献力的其他产业。

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

做出版如开矿山,应“一日产出、长久受用”,“一种产出、多种受用”。

《出版商务周报》:一些上市企业的苦恼是,不知道该如何在不偏离主业的前提下花掉从资本市场上融来的大笔资金。
王亚非:的确存在这个问题。我认为,文化产业上市融资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长远规划问题,因为它跟机械加工、电子加工等不一样,不可能今天投入资金,明天就能看到一个结果,它有一个设计发展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而这是需要花钱的。
所以,上市融来的钱重点要花在挖掘、提升中国的出版与文化资源方面。做书如同开发一座矿山,从选题策划、资源整合、出版发行一直到新媒体出版,总有一个过程。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投入,去挖掘人们对未来展望、教育提升、欣赏品位、享受多样性等不同层面的需求。文化产业有“一日产出、长久受用”、“一种产出、多种受用”的特点,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次要花在文化的基本建设上。比如数据库的建立、网络的建设、发行与物流的建设等。我们公司正在做的印刷技术改造也是基本建设的一个方面,希望使高档印刷、快速印刷、个性印刷都能得到发展,有利于今后许多年的稳定发展。一家企业的进步是从基础开始的,钱在这方面应该能起到作用。
  还可以利用资金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是要培养的,如果没有资金的基础和保障,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掌握和运作任何资源

评价出版企业成功的标准应该是:资本增强,产业能力提升,企业欣欣向荣,员工过上好日子。

《出版商务周报》:有人担心现在出版集团都去搞房地产等其他副业,会对出版主业造成伤害,未来出版在各个集团中的地位也将变得次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亚非:我认为,出版是一个产业,出版集团不是出版社,出版社就是做书的,而出版集团则要做产业链、运营出版资本。出版资本可以掌握任何资源,不要把它限制在出版里面,因为资本的属性是流动的、社会的,并不属于哪个行业,它不可能在一个方向上停留,它必须不断壮大。
很多人讲,好像做了这些东西就不再是出版集团了,其实到最后出版集团跟很多集团一样,也就是个名称而已,只不过它有一部分主业是出版。这涉及如何评价一家出版企业是否成功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出版集团能够不断壮大、企业欣欣向荣、主业不断进步、员工能过上好日子就是成功。文化企业做任何事,只要有利于它的主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它的资本,有利于提升它的产业能力,就是值得涉足的。
出版是个产业链。柳斌杰署长说,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其实图书只占700亿元左右,那么其他的都在哪里呢?那些是不是我们出版集团主攻的方向呢?我认为都应该是。最近九部委出台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如果出版业只有700亿元左右的产值,金融为什么要支持它?就是考虑到它是一条产业链。
文化产业牵涉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出很大的经济贡献,比如图书、印刷、光盘、有声读物、数字读物、广告、影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细分的产业链。
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必须结合资产扩张运作产业链。拿到钱,运作相关资产和资本,只要有助于主业发展就是成功。如果还有钱去发展别的东西,我认为都是对主业的补充、保障和助力。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资产、更多的市场、更多的就业、更高的收入。

实践与提高 但不就书做书

做大产业就是把人员分流的过程,能做出版的就来,不能做的就转到别的岗位上,同时把主要资金放在出版上。

《出版商务周报》:有一种观点认为,安徽出版集团近年来通过资本运作、多元开拓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并没有推出多少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好书,您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王亚非:什么是好书?是不是畅销书就是好书?我认为,出好书一是能够做出大的出版工程,二是能够做到经久不衰。现在我们公司70%的书都是五六年前做的,仍然在卖、在印。我们没有做那么多畅销书,因为畅销书不一定都是精品,也不一定都能赢利,有可能第一天上市,第二天就变成库存了,现在很多统计数字并不准确。不要把纸变成废纸,我们的库存控制得很紧,现在整个公司超过3年以上的库存比例很低。
畅销书不是我们的主打方向。所谓精品,在我看来就是有社会影响力、有文化价值的书,如果有心人去查询一下,这样的产品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我觉得,只要我们的书能赚钱、有文化价值,送给别人的时候能得到肯定,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在出版资源、出版能力上与一些有传统优势的大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编辑策划能力、原创能力也相对较弱,这点不得不承认。我曾说过,我们公司一定是从另类发展向顶尖转换,另类发展使我们创造了新的天地,然后慢慢向业内的顶尖转换。

[1]

  • 上一篇文章: 柳斌杰会见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院长李在雄一行

  • 下一篇文章: 张悟本:把买回来的书退回去?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306]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657]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289]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640]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33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106]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078]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754]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793]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732]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港口》荣获纪录片(系…[880]
  • 产品+方案,是这家民营书企…[939]
  • 首都出版发行企业喜迎新中国…[975]
  • 书写当代新经验的独特样本 张…[839]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来访当当,…[95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6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