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带动了“影视同期声”图书的上市。不过,当正式授权的图书《黄金甲》还未出炉时,跟风的《黄金甲》已经抢先招摇过市了。 事实上,几乎每一本畅销书的出现都会带来几本甚至几十本跟风书,跟风似乎已经成为
图书业的“常态”。最近,图书业的“劣币驱赶良币”现象再次引发了业内大讨论。
跟风书频出 读者不堪其扰
一个好的创意,立即引发一阵风潮,成就一批书商。《加西亚的信》之后,冠以“加西亚”名字,基本内容一致的书籍有10本之多;《狼图腾》之后出现了《狼群》、《大漠狼孩》等书,杀气腾腾的“狼味”在图书界四处弥漫。 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问世后,有人做过统计,市场上至少出现了76种跟风书。这其中,有的是标题跟风,比如《细节与成败》、《细节左右成败》、《战略决定成败》等;有的是概念跟风,书名中出现“细节”二字,如《中国式管人细节》;有的是封面跟风,原书《细节决定成败》封面是系鞋带,市场上有一本书的封面就是解鞋带,颜色、尺寸、版式一模一样,就是要让读者觉得眼熟。 参与策划《细节决定成败》的北京博士德图书公司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细节决定成败》推出前后单是对公众的宣传活动就进行了两个多月,前期还进行了大量市场调研,制定了一整套营销计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对于跟风书来说,这些都是可以省略的步骤,最快两个星期就面世了,尤其是不必向外国作者支付高额版税,只要向雇佣来的枪手支付低廉的费用即可。 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记者遇到了前来买书的某国家机关公务员赵女士。她告诉记者,书店被跟风书充斥,经常逛一天也很难发现值得购买的好书,受骗上当的时候很多,“看着书架上那么多不值一读的跟风书,气就不打一处来,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图书出版市场会这么混乱?”
加速图书产业恶性循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我国每年出版20多万种新书,在产量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但事实上,图书行业从出版社,到批发商,再到零售企业都危机重重,尤其是大部分出版社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于是,相当多的出版社加快了出版速度,加大了新品种数量。然而,创新能力并不是在朝夕之间能够提高的,于是乎,最保险、最赚钱的方式莫过于跟风。这样做的结果是图书质量下降、销售下滑,并最终导致库存增加,回款更加困难,整个产业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董继梅认为,跟风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中小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工作室,自己找不到好的选题,签不下好的作者,就天天盯着各大图书排行榜,一旦某本书几周连续出现在榜上,就开始找“枪手”攒书。所谓的“枪手”人选,往往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因为对他们只需支付很少的稿费。 业内人士透露,像《细节决定成败》这类引发大规模跟风潮的图书,第一个跟风者一般能出十来万册,前三本大多能赚钱,有的甚至销量超过原书。但市场上更多的跟风书显然不会那么幸运,那么它们最终的“下场”又如何呢? 正如一位书商所说:“如果说特价书市场是库存书的下水道的话,那么跟风书就是下水道中的蟑螂。”当跟风书被大量炮制出来,而潮流风向已转移时,跟风书大多会成为库存,并不时地进入特价书市场。在库存大量存在的今天,一折、二折起的特价书在市场上占据了很大比例,分去了图书市场的部分消费能力。
应从政策层面鼓励原创
当然,一些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对于跟风书不能一棍子打死。很多思路灵活的跟风书也能卖到十几万册。例如,《战略决定成败》虽然给人形成了跟风“细节”的印象,但这本书却从战略学的角度出发,另辟蹊径,帮读者找到了新的视点,因此也颇受欢迎。 在某媒体工作的颜先生认为,能够拓展主体的跟风书对于读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和价值,对于市场来说是深入挖掘了畅销选题。“只要没有侵权,又有人爱看,就无可厚非。”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跟风书不过是沿用主题、搜集一些案例堆砌在一起形成的。它虽然不涉及版权问题,但与盗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盗用知名品牌的成就。这样的“跟风书”可以说与“垃圾书”无异,比盗版更加恶劣。 对于跟风现象该如何遏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进行管理。跟风本身属于市场行为,只能交给市场去调节。但国家应当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手段,因为只有坚持创新才是文化和市场繁荣的源泉和动力。 新世界出版社的资深版权代理人姜汉忠认为,做书需要眼光,成功的出版人一定是具有深厚功力和细致市场调研的。跟风现象说明了出版界普遍存在一种投机的心理,这也是当前社会全民浮躁的心态在出版界的一个反映。 姜汉忠强调,缺少创造力是跟风现象出现的本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长此以往,对出版社,降低的是品位和档次,终将失去读者的信任;对读者,一不小心就会被欺骗,终将导致精神上的匮乏;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跟风书的泛滥,最终降低的是国民素质,受害的将是几代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