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少儿图书书“小“毛病多

[ 来源:glasspig1985    点击数:2605    时间:2008/11/28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所谓少儿图书,是对适合少儿阅读的各种知识、文学、艺术读物的总成,它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以形象为主、图文结合、文字简练、知识浅显易懂。少儿读物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媒介。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少儿读物可帮助少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理性的启迪、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等等。少儿读物在认知、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启蒙性对少儿的发展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少儿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和少儿认识生活、评价生活的能力。
  
   我国少儿读物市场极大,利润丰厚,各个少儿出版社都在这一部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相对于经济、法律等专门读物来说,少儿图书出版到目前为止没有相应的准入制度,图书编撰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出版社愿意主动放弃这一块“大蛋糕”,纷纷杀入竞争圈。这既促进了少儿读物的蓬勃发展,也带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成为少儿读物出版发行健康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病症一:图书种类多,内容单一,重复现象极为严重
  
   内容重复是人们对少儿读物最深刻的感受。时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编辑室主任靳琼在《2004年少儿图书年度报告》中透露,到2004年止,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上有614个书名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在销售。版本不同,包装各异,但是内容却存在大量的重复。这样的情况导致读者一再地抱怨在挑选图书的时候往往感到茫然,不知道要买哪一本才好,然而实际上,要想买到一本真正满足自己需要的图书却难上加难。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众多中外经典读物上,如《三字经》、《上下五千年》、《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等。很多年前业内人士就认识到少儿读物存在着内容重复、选题单一、缺乏创新等现象,直至今天,少儿图书市场的同质化竞争还在愈演愈烈。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首先,市场经济决定了少儿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必然性。据有关人士透露,少儿图书出版环节的利润一般不低于20%,发行环节的利润更是高达40%左右。我们暂且不去怀疑数据的真实性,单是这样的“传闻”就足以让专业的或非专业的出版社争着瓜分少儿图书市场的一杯羹。其次,缺乏相应的编辑能力使得一些出版社成了害群之马。原本一本少儿图书的出版,往往要以确凿可信的调研结论为前提,通过研究小读者的阅读喜好策划图书内容,并认真制作符合少年儿童理解水平的文字、插图。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一些出版社既没有经过市场调研,也没有精心的策划,不肯投入却只利用“剪刀+糨糊”的方式制作图书。这样粗糙的出版物是不可能有好的质量的。
  
   少儿图书要突破内容重复的怪圈真的那么难吗?我看未必。以少儿科普读物为例,一本好的少儿科普读物不仅要做到普及科学知识,也要注重知识创新,及时地追踪和反映世界最新高技术成就。少儿科普读物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受到小读者理解能力的限制,因此在这一方面编辑发挥的空间并不大。然而,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天公布的大大小小的新科技成果成百上千,完全可以为修改和填充少儿科普读物的内容提供基础。少儿科普读物的内容局限不在于高科技是否脱离小读者的日常生活,而在于编辑有没有细心地去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大地,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潘丹琳创作了防“非典”游戏飞行棋。她将防“非典”知识融入飞行棋,如“勤洗手、多通风、向白衣使者献爱心”等正确的行为就给予奖励,进几格;同时设置一些陷阱,如“随地吐痰、发烧不去医院”等错误的行为给予退格的惩罚,最后到达胜利的重点。这副飞行棋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配有有趣的插图,成为各地小朋友在非典时期的主要游戏内容,既充实了枯燥的防疫生活,又增长了卫生知识。如果当时出现了充满童趣又介绍相关卫生知识的图书,一定会受到孩子、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欢迎,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适合全民阅读而非专门针对孩子的宣传册。如果说,“非典”时期情况特殊,人员调配紧张、疫情持续时间不确定等因素导致编辑们错过了出书的最佳时机,那么“禽流感”是出版社错过的第二个商机。“禽流感”已经影响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什么不能组织更系统的介绍进入到孩子们的知识领域呢?城市应该注意些什么,乡村应该注意些什么,成人需要了解的情况,少年儿童同样也需要了解。与此相关联的鸟禽类介绍,流行性感冒防御常识等等都可以成为选题。可以举的两个例子恰好都是瘟疫带来的主题,这样看起来好象有点发“国难财”的味道。其实,这两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包括小读者也注意到并迫切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的普及。
  
   在大部分的少儿科普图书的分类都以学科为单位,植物篇、动物篇、建筑篇等等等等。然而,有多少种植物是小读者熟悉的呢?有多少个小读者会充满兴趣地阅读他感到陌生甚至成人也并不熟悉的东西呢?又有多少个出版社是经过认认真真地选题策划组稿审阅出版此类科普图书而不是“你抄抄我,我抄抄你”捏出来的呢?少儿科普读物的创新不如就从分类开始,改以往的以学科为分类标准为以大的时事新闻为分类标准。“非典”、“禽流感”、世界杯……选择适合小读者阅读的内容,迎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制作一本几十页的图书根本不是难事。但是,这样的书对时间的要求较高,因为是针对时事新闻而发的图书,热点持续的时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错过了百姓的关注期就会导致仓库积压,谁出得快谁就赢了。如果印数、定价把握得准确的话,赚笔小钱还是很有可能的。
病症二 过度包装,高定价,三分价钱一分货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少儿图书一般是一次性使用,不再象从前那样“叔叔看完给侄子,哥哥看完传妹妹”。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对不同的书感兴趣,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只在某个时期对某种特定的书感兴趣,看完了就扔,要看再买。孩子要买书,还有哪个家长会说个不字的?然而,少儿图书一路看涨的书价让许多消费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少儿图书的单本定价通常为十几元至几十元,成套的书更是价格不菲:《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彩图版)680元,《安徒生童话绘本典藏》300元……动辄一套十几册、定价上百元少儿图书比比皆是。这样的图书往往重达几公斤,成人拿起来尚不方便,很难想象如何能够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昂贵的少儿图书被人们当作礼品,接受馈赠的家庭也只能把它当作装饰品,不能实现阅读价值,这样的图书除了能实现经济利益外几乎一无是处,买书的人到底是买书还是买礼品,送者和收者都不太在乎了。
  
   少儿图书定价高主要原因在于过于豪华的包装。如今,小学课本也已经实现了双色乃至彩色印刷,更不要说课外读物。为了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不少出版社在印刷上下功夫,纸张越来越高档,成本较低的胶版纸(2.5元/印张)逐渐被铜板纸(3元/印张)代替,甚至有时还会用到成本达10元以上的高档纸。同类选题的图书为了相互区分一般在包装上做文章,如《一千零一夜全集》,内容完全相同,简装的定价49.8元,精装的定价98元,价格翻了近一倍!
  
   从出版社和书店的角度来看,定价低的书籍不如定价高的书籍利润来得高,低价书虽然有市场,出版和销售的渠道却很窄。然而,少儿图书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虚高,出版业“高定价、低折扣”现象在少儿图书的发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书商最多可拿到50%的利润。如果一本童话书在上海书城定价为20元,在文庙图书批发市场一般只需10元左右就可以拿到。
  
   书价高是在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新闻出版的有关部门曾对涉及“三农”的图书包括儿童读物进行了限价,但是对于一些礼品书相当难约束。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合适的方法对书价高这一情况进行改善。书价高能够给出版社和书店带来一时的高额利润,却不利于长线培育稳定的读者群。一套儿童图书动辄数十甚至数百元与人们的平均收入现状反差过大,难免为优秀图书的流通造成障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家庭和下岗职工家庭通常不会考虑为孩子购买20元以上的图书。高书价抑制了人们对书的欲求,扩大了知识沟,将收入不高家庭的孩子推到一个“没书读,不读书”的境地。这样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个别人,个别家庭而言是消极的,它还会波及整个社会,并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使得垃圾文化得以滋长,促成社会上积极健康的阅读意识的更趋低迷,文化复苏成本加剧。另外,正版图书价格虚高,为以价格为优势的盗版书籍腾出了市场,反过来,又对正版图书造成了冲击。如此恶性循环,不难理解,书价虚高实际上是出版业自导自演的一场悲剧。
  
   事实上,包装精美高定价的少儿图书除了能够作为礼品之外,很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读者接受访问时曾说,少儿图书再精美也比不上玩具,再立体也比不上电视。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图书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少儿图书要吸引读者不能依赖包装,最关键的还是在内容上下心思。
病症三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自家的孩子没人理
  
   2005年7月12日的新疆经济报登载了一篇名为“儿童读者不识哪吒只认哈里泼特”的文章:“母亲要为读小学的儿子购买《西游记》、《宝莲灯》等国产神话图书,并耐心地说,回去给儿子讲哪吒踩风火轮与孙悟空大战和沉香劈山救母等故事,可儿子连母亲的话听都没听完,就皱着眉头不耐烦地说:“谁要哪吒,我要买《哈利•波特》和《蜡笔小新》。”这样的情景虽然称不上是触目惊心,但是也足够让我们这些看着《西游记》长大的“老人”感到心寒了。
  
   其实,儿童对“洋”书投入更多的热情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外版少儿读物质量超过国产图书也成为业内默认的事实。在上海举行的2005年下半年全国少儿图书订货会上,从哑哑学语的婴儿到已经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初中生,无论是针对哪一个年龄层的图书,都有引进版与原创版之争。如今,除了曹文轩、秦文君、杨红缨等几位本土作家的作品比较叫卖以外,基本上是“洋”书的天下。浙少社引自德国的“冒险小虎队”、接力引自美国的“鸡皮疙瘩系列”、人民文学社因自英国的“哈里波特”等引进版图书在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甚至有些图书在成年人中间也很流行。有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少儿读物版权贸易在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中最为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占到全行业版权贸易总额的20%左右。大量外版图书的引进,丰富了我国少儿读者的阅读,开阔了中国出版业的思路,但对原创市场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外版少儿图书为什么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中国人讲究寻根不忘本,而现在的孩子对机器猫、维尼小熊的兴趣远远大于孙悟空、葫芦娃等国内童话形象。是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崇洋媚外,学会忘本了吗?不是。
  
   在和外版图书进行较量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做的比我们好。仍然以少儿科普读物为例,让我们尝试着将少年儿童出版社畅销不衰的《十万个为什么》与法国纳唐(Nathan)公司的《巨眼》做一个小小的比较。
  
   众所周知,《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在6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该书以回答许许多多个“为什么”的形式,通俗浅显地介绍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然而,40多年之后的今天《十万个为什么》的知识内容仍然没有大幅度的突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在义务教育相对发达的当代中国,大多数的孩子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建构体系,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给予当代小读者以应有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另外,在内容上丧失了优势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填加了更加鲜艳生动的图画以外,没有太大的改变。
  
   “巨眼”丛书不仅是法国家喻户晓的读物,也是世界知名品牌图书。在法国,平均每年有6万个儿童购买这套图书,几乎成为每个儿童家庭的必备品。“巨眼”丛书之所以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这主要得益于其幽默的语言、童趣的故事和实用的风格。为了使小读者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该套丛书全部按照小学生特有思维方式进行打造,每个故事都不长,小读者可以在5~10分钟内读完。全书内容由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五大少儿图书黄金板块“知识+故事+游戏+实验+漫画”构成,在编辑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玩学互动”的理念。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出版商精耕细作大众健康书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名单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368]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678]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330]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675]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37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134]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091]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768]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814]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751]
  •  
     相 关 文 章
  • 图书工作室是如何运作的?[4530]
  • 2005年度全国出版考试之基础…[1925]
  • 组稿中需要注意和具备的几个…[4185]
  • 几种组稿的方法[2349]
  • 组稿原理与技巧[365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