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消费社会,文学价值何在?
■许 钧(翻译家)
他在法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任何一部法国当代文学史,都会提到他。他的重要性在于对于写作形式进行了探索,而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他对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世界作了深刻描绘,并对现代社会担忧和反抗,甚至批判。
他的得奖,相对于国内出版情况来说,我认为需要提出反思。第一,评论界需要思考,这几年国内捧红的作家有两类,一为通俗作家,二为获奖作家,但真正文学性的作品,文学评论界了解吗?年初作家来访,并没有多少评论之声,这说明评论家们对世界的了解带着浮躁心理。第二,如果作家的作品不好,国内出版社就不会出他的7部作品,而这也证明了他的文学性所在。而他的创作方法是深入到文明之中,静下心来写作。我们至今有多少人关照自己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呢?文学之所以让人心动,不是一时的感官感受和商业利益。严肃的纯文学作家,会自动远离快餐性文化。而我们时下的文化消费,几乎都是一次性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对一般大众消费而言,恰恰是清醒剂。
勒·克莱齐奥 1940年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尼斯,这是一个18世纪从毛里求斯岛移民法国的家庭。8岁时随父亲在尼日利亚度过两年。长大后,他攻读文学,曾在大学教书。上世纪60年代末,他到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地旅行,和印第安土著部落的人共同生活过几个月。这是他人生的转折,并改变了他的一生。
勒·克莱齐奥是法国在海外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风格包罗万象。他的小说突出的主题是漂泊。作品背景多设在墨西哥、北非撒哈拉沙漠、巴黎或伦敦,以漂泊不定的边缘人物为主角,以一连串的迁徙而建立起来这些人物的生活。他的作品常反映出他对已消逝的原始文明的关注。他认为这些原始文明远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欧洲文明来得强烈、热情。他尊崇英国作家康拉德和苏格兰作家史蒂文森这两位旅行作家。
他在23岁时以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荣获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的勒诺多奖。在1980年,以《沙漠》获法兰西学院保罗·莫杭大奖。1994年,法国《读书》杂志举办读者票选“最喜爱的作家”,勒·克莱齐奥荣登榜首。他的最新作品《不能不提的饥荒》(Ritournelle de la faim)深究了法国人心中对过往战争历史的罪恶感。
从1901年至2008年,共有14位法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包括作家加缪、萨特、莫里亚克、罗曼罗兰、纪德等。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