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2007书情盘点:年度热点图书回顾

[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点击数:5393    时间:2007/12/21    编辑:冰河文化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金秋啊。”十年前,《甲方乙方》首开中国内地“贺岁片”先河,冯小刚抑扬顿挫的感叹,依稀就在耳边,倏忽十年,又近年关,贺岁片已成星火燎原,《命运呼叫转移》、《集结号》、《投名状》、《长江七号》、《棒子老虎鸡》……多部影片齐抢贺岁档,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开始密集轰炸公众的神经。是啊,时间过得真快,2007年也很快就要过去了。

本文旨在回顾2007年的一些热点图书,它们绝大多数为本年度的畅销书,但是除了极少部分,在读书报却鲜有报道。——已经有那么多大众媒体为之鼓与呼,我们愿意为那些分量足、但又可能因无法流行而很容易被忽略的书,多留一些版面。就是说,在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读书报是“安静”的,当然了,这也还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年底了,我们也“热闹”一把,集中梳理一遍一年内的热点书,算是为即将过去的一年做一下这方面的小盘点。畅销书、贺岁电影,这些大众文化的消费符号,它们好像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无足轻重,不过是给紧张忙碌的生活提供一些调剂,一时放松、一点欢乐,但在不知不觉间,从东方到西方,它已是这个世界当中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它是温和、缓慢和带有麻痹性的,它无所不在,正悄悄包裹、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哈7》上演最后的疯狂?

代表作:《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文版

        [英]J.K.罗琳著,马爱农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7月21日,超级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称《哈7》)英文版全球统一发售,在首发的24小时之内,这部终结版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售出逾1500万册,其中美国830万册,英国265万本,刷新了世界图书首发日的销量纪录。

10月28日,《哈7》中文版在中国各地同步首发,尽管正文多达559页创系列厚度之最,66元的定价也要比《哈6》高出8元,但首印超过100万册的《哈7》中文版仍然无法满足各地经销商旺盛的订货热情,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得不在第二天就决定加印。

毫无疑问,“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文学作品,据统计,该系列已被翻译成60多种文字,销往200多个国家与地区,10年间累计销量超过3.25亿册,市场价值将近60亿美元。“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中文版也一路高歌猛进,7部总发行量已破千万册大关。那位曾经的“下岗女工”J.K.罗琳女士,终于通过笔下的魔法世界赚到了超过10亿美元的财富,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富婆”。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即便是穷尽以往所有有关出版的经验与语言,也无法作出解释。是的,哈利·波特不完全属于图书出版业,它是全球化商业魔法的又一次胜利,在这套商业魔法中,更大的奇迹也不乏先例,实际上,早在1998年,在骑着扫把的小巫师还没有横行天下之前,美国《财富》杂志就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乔丹效应”的文章,内中称,从1984年进入NBA以后,“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已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了100亿美元。

缔造了哈利神话的不是J.K.罗琳,或者说不主要是她,以攫取商业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利益集团——美国的布鲁姆斯伯瑞出版社及电影巨头时代华纳、各国各级图书发行商与影片发行商、衍生产品经销商,甚至包括媒体,都是默契地推动“哈利号商业战车”滚滚向前的同谋。一波又一波的宣传轰炸、各种官网非官网论坛基地的建立、花样百出的预售预订、像极了好莱坞大片的首发模式、盛况空前的热销氛围营造、经久不息的持续讨论、同名电影的跟进上映与新一轮宣传狂潮……一直到下一个轮回,这还是传统的由作者、出版商、书店、读者构成的图书流通链吗?显然不是。在传统的流通链条上,一本书被作者创作完成,到经由出版商编辑出版推到书店上架销售,再到被读者捧回家私密阅读,读者成为终端。但是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伴随着强大的商业力量和大众传媒的介入,流通链更加丰富,并且形成了分叉与延伸,图书可以被改编成影视剧或其他传播形式,读者也会因为自己的参与影响后来者:媒体乐此不疲地报道千人排队等签售的盛况,将会激发多少人的好奇心?

畅销书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在本质上商业力量要大于文化力量,这也提醒我们的出版界,要想打造畅销书,首先应遵从商业规律,重视市场和营销。

《哈7》会是最后的疯狂吗?罗琳女士还年轻,一条日臻完善的、能够产出暴利的“哈利产业链”,恐怕不会允许她就此归隐。很多人都在说,“哈利·波特”最终将会发展成为第二个迪斯尼,不是没有可能。退一步讲,即便罗琳女士真的收手,精明的出版商也会“找到”并推出新的“哈米·波波”,就像美国的NBA联盟,在乔丹退役之后,始终不遗余力地寻找和打造着“飞人陛下”的接班人,从“便士”哈达维、格兰特·希尔,一直到文斯·卡特、科比·布莱恩特,幸运的是,他们终于在2003年等来了“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这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尽管不具备“飞人陛下”的观赏性,但以其非凡的身体素质、篮球天赋与旺盛的进取心,在篮球运动以及商业拓展方面所能取得的成就,也许真的会超过前辈。

影、视、书联姻忙

代表作:《奋斗》,石康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金婚》,王宛平著,作家出版社

        《舞者》,海岩著,作家出版社

        《我叫刘跃进》,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遵从商业规律的指引,就一定能打造出畅销书吗?不尽然。当年张艺谋的商业电影《英雄》固然顶着骂声在票房之路上奋进,但是小说版《英雄》的发行量似乎并不理想;郭敬明据陈凯歌电影改写的《无极》小说,比他本人署名的其他图书,销量也是大大不如。说破了天,文化商品怎么也得具备一定的文化含量,否则招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事小,丢了公众影响力可就赔大发了。

影、视、书的联姻不是新鲜事,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来嘛,于创作人而言,“一鸡三吃”,有限资源多次开发,一份投入多份产出,不要白不要;于发行商而言,不同形式的传播文本可以互相借力,读者变观众、观众变读者,消费群体拓宽,收益增加,何乐而不为?今年又有多部据书改编的影视剧,上映的收视率还不错,未上映的宣传的都挺好——也没法说不好。一路“晃晃悠悠”到“支离破碎”、“一塌糊涂”的不靠谱的石康,居然弄出个“主旋律”的《奋斗》,这部描写80后都市青年面对生活、事业、爱情态度的电视连续剧,横扫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剧中许多台词,也开始渐渐流行。石康对自己的编剧生涯有清晰的规划,第一步,找到诚信及能为自己加分的合作者。第二步,向合作者证明自己的实力及商业能力,即证明自己可以把戏写红,让投资方赚到钱。第三步,提高《奋斗》第二季版税,甚至成为投资方生意上的合伙人。第四步,将精力完全放在创作上,“为真正喜欢《奋斗》的观众与读者服务”。他说如果这四步成功了,他便为编剧“走出一条新路”。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提高剧本质量,这个前提提得没问题。

《金婚》被称为是中国的“编年体婚姻史”,时间跨度长达50年,据称老人都想在《金婚》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人想在《金婚》里面看见自己的未来;中年的更愿意看,他们更需要在《金婚》里面看到怎样渡过中年婚姻危机。张国立、蒋雯丽领衔主演保证了电视剧的收视率,由于电视剧的带动,小说版《金婚》仅10月份就发行了近4万册。

根据海岩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舞者》以及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贺岁电影《我叫刘跃进》都将在明年初上映,目前媒体炒作的热点是海岩的儿子侣萧将出演《舞者》男主角,刘震云也将继续自己的“触电”经历,会在新剧中扮演一个没有名字的群众角色,只开门打了一个哈欠就推出。《舞者》6月底出版,随后两个多月就卖了30万册,《我叫刘跃进》即便没有电影的带动,凭借刘震云的市场号召力,也该会有不俗的表现。

在多数情况下,大众选择看畅销书与选择去看贺岁片出于同样的心理诉求,当周围的媒体、身边的朋友谈论的都是相同的话题,而自己居然毫不知情,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即会席卷而来。人从一开始就是群居动物,对于群体的找寻与归属早已作为生命信号留存于遗传基因中,现代足球的商业化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心理。“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说的也是这种情况,要融入一个圈子就必须要掌握这个圈子的主流语言,《大话西游》的几段经典台词最初在网络上以爆炸式的速度流传,其中不乏一些新网民恶补后刻意模仿所导致的放大效应。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一定具有流行性元素,选择畅销书或贺岁片的人,不管从中得到什么,光从他获知的内容看,他毕竟知道了大家所知道的,所以一本书所制造的声势越大,通常其销量就越大。长此以往的思维训练,不知道会导向更多人越来越不加思索地追逐流行,还是会逐渐养成基本的判断力,美国学者史蒂文·约翰逊倾向于后者,他坚持认为,大众文化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中信出版社在2006年引进了他的《坏事变好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翻翻。

天价版税下的蛋

代表作:《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我的千岁寒》,王朔著,作家出版社

       《悲伤逆流成河》,郭敬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光荣日》,韩寒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素年锦时》,安妮宝贝著,作家出版社

先有2005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开出15%的“天价”版税签约郑渊洁(首印突破60万册),接着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数55万册、版税14%的高昂代价拍下易中天的《品三国》,2006年底《财经时报》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引发热烈讨论。及至今年,于丹携《于丹(庄子)心得》转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新书首印100万册13天发完;郭敬明“转会”长江文艺出版社,《悲伤逆流成河》高调面市(首印866666套,一个黄金周发完100万册),《最小说》杂志渐次推出;“榕树下”也频出大手笔,相继以365万、280万、200万人民币版税与王朔、韩寒、安妮宝贝签约,推出三人新作《我的千岁寒》、《光荣日》与《素年锦时》。上个月,成都商报等媒体评选的“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揭晓,榜单上列出了2007年中国收入最高的25位作家,其中郭敬明名列第一,版税收入达1100万,于丹以1060万的版税收入紧随其后。看看这一切,“文能穷人”的古训恐怕很难再有市场了。

娱乐新闻的炒作手法已渐渐渗透到清高的读书园地,大众对于文学作品内容本身的关注也不再那么纯粹。曾经,作家是神圣的,文学是神圣的,他(它)们甚至承担了大众思想启蒙的重任,但是现在,除了开玩笑,谁还会说自己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明星一直是商业演出和影视剧的票房保证,“著名作家”也曾经是文学作品的品质保证,希望出版业不要为了单纯的“票房保证”简单复制娱乐业的造星运动。往理想的状况想,作家的钱袋鼓了,会少些后顾之忧,也有实力去增加生活体验,就有更多的精力和积淀投入有价值的创作了。

股市催热理财书

代表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修订版),[美]彼得·林奇、[美]罗瑟查尔德著,刘建位、徐晓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生的理财计划》,王在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炒股就这么几招》(绝招篇),李幛喆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新基民必读全书》,陈火金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过去中国百姓在个人理财方面的训练是少之又少的,一则没有财,何来理?二则投资渠道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国债、储蓄),何需理?但是现在不同了,中国经济经过近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多数人兜里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积蓄,中国股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走高让很多人动了心思,形形色色的发家传奇也迅速以多种版本流传,几乎是一夜之间,“全民炒股”的热浪扑面而来,很多人差不多是在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纵身跃入股海,一些老股民纷纷感叹,连街坊大妈都天天指望从股市捞出当天的菜金,这股票是真没法炒了。然而新股民仍然前赴后继蜂拥而来,2007年初股民的日均开户数曾有连续3天超过20万的纪录,这也直接导致了理财类图书的热销。这些书里有基础教程,有实战指导,有中外股市传奇人物的投资故事,也有不着四六的所谓“秘笈”,总之名字起得越邪乎越有人买,真正有价值的往往还被淹没。

现实还是很残酷的,许多股民还没有从“530”的恐怖暴跌中缓过神来,上证指数自10月16日创出历史新高6124点之后,连续下跌30天,下跌1346点,跌幅达到20%,市值的损失高达5万亿左右,相当于这一轮牛市启动之前中国股市的整个市值,股评人水皮形容称:“不夸张地说,是蒸发了一个传统股市。”有统计称,纵观从2006年11月至今,投资者亏损面达到70%以上,挣到钱的不足25%,重灾区里横七竖八躺着的,多是散户。

这类畅销书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和大众心理,综合体现着某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尚、趣味方面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变种,有时候是大众健身类,有时候是名人传记类,有时候是心灵励志类,有时候又是素质教育类。由于代谢速度快,跟风之作也多。

盗墓小说接棒玄幻

代表作:《盗墓笔记》(1-3)南派三叔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鬼吹灯II》,天下霸唱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黄河鬼棺》,南派三叔著,北方文艺出版社

       《湘西盗墓王》,戚小双著,重庆出版社

       《我在新郑当守陵人》,阴阳眼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盗墓笔记》、《鬼吹灯II》等盗墓小说成功接棒玄幻小说,成为又一种引领年度阅读潮流的类型文学。据称,《盗墓笔记》自面市以来,已经加印了5次,售出30万册;《鬼吹灯》系列6册发行量则已突破了100万册。同玄幻一样,盗墓小说先是在网上连载,吸引大量人气,最终落地成书。这种模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影、视、书联姻”,即跨越于不同载体间的文本转换。

盗墓小说虽然绝大部分情节均出自创作者的虚构,但是能够提供给读者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它利用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往往能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再加之以对神秘领域的细致描刻、惊险刺激的情节设置,只要作者把握得好,先天就是上好的通俗文学消费品。畅销书往往需要具备娱乐性,读者可以借以刺激神经,打发时间。各类小说中,始终活跃着畅销书的身影。今年还有一个新兴的类型文学——“穿越小说”,像《绾青丝》、《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也是典型的概念先行,在形式上都是小说主人公因为偶然的机缘巧合,穿越时空由当下进入某一历史现场,参与见证了种种众所周知又知之不详的历史事件,再来一场“交错时空的爱恋”。因为创作者及阅读者多为女性,又有人讥之以“女孩把玩历史的小把戏”。比之盗墓小说,穿越小说缺乏有实力的写手和代表作,热闹则归热闹矣,怕是终究成不了气候。

个性化解读历史图书步入井喷期

代表作:《明朝那些事儿》(四),当年明月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曹昇著,中信出版社

       《曹三公子探案——孽宋》,曹三公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晚明七十年》,十年砍柴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的空白处》,张鸣著,珠海出版社

       《大明朝的另类史》,梅毅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个性化解读历史的图书,应当是发轫于吴思,当年吴思将经济学一些简单的原理带入审视历史的视角,《血酬定律》等作品的出版,一时也曾洛阳纸贵。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声誉日隆,通过个人视角解读历史与经典蔚然成风。除了出身“名门”的学者如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等借助电视媒体向公众宣讲外,一批“编外”历史爱好者也在网络平台上招贴自己的读史心得。仅以天涯网为例,自2004年以来,天涯论坛上相继出现了十年砍柴、赫连勃勃大王(梅毅)、当年明月、曹三公子等历史随笔作者,他们颠覆了传统历史文本的书写,让读者看到了正史外更有趣的细节。今年,个性化解读历史图书的出版呈井喷之势,上述四位相继推出续作与新作,更有大批类似图书出版。

个性化解读历史的图书的风行,反映了“浅阅读”主义对严肃命题的进一步入侵,消费这类书的读者,恐怕多是对“历史故事”感兴趣,而非对“历史”怀探究之心,在很多时候,不是史书真的面目可憎,而是读的人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当然,要满足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猎奇心理,只要史实无大出入,立论不太偏颇,文字尚有趣,读一些历史随笔,也就够了。

此外,因2008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大批奥运图书提前热身,借助各地大书城以及图书馆专门开设的专柜和举办的各种活动,营造着喜庆热闹的气氛;百家讲坛继续标榜“坛坛都是好酒”,一个接一个推出新的主讲人,继续着收视率和畅销书市场上的成功之旅……这热闹的一年,似乎没有什么意外。(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韩晓东)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纸价上涨,书价不跟着涨?

  • 下一篇文章: 2007年度十大优秀童书评出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3595]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3544]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2728]
  •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8年…[4030]
  • “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作者…[351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6169]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5622]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0029]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7604]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7412]
  •  
     相 关 文 章
  • 中青布鲁姆斯伯里公司成立 首…[200]
  • 3小时订单破千万!2020浙江省…[173]
  • 培养阅读力是塑造孩子学习力…[228]
  • 中少总社“父母学习计划”燕…[176]
  •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18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