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培训成本的居高不下,并不是出版社单方面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实际上,如果你不支持对方提出的培训要求,你的教材就会在下一个学年被换掉,出版社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只能委曲求全——反正全国那么多种通过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无论用你的还是用他的,都是合情合理的。
行业自律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教材出版社能够联合起来抵制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或许可能对相关部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教材出版领域没有行业协会来领导这件事情;出版社自顾不暇,也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情;而且所谓的“行业自律”也确实是一个很脆弱的东西——去年夏季空调企业曾经搞过“行业自律”,也就是统一定价,但最后还是被个别企业的降价行为打破了。同时,反商业贿赂的整体氛围也使教材出版社不能也不敢把钱送给地方教育部门。而新的推广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是比较迷茫的。亰
互谅创造理性培训氛围
王瑞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在2004年刚开始进行高中教材培训时,苏教社没有太多的经验,2005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2006年我们组织得不错。今年因为有了经验,在进行高中新课标教材培训前,思想上准备比较早,高中5个学科,培训人员比较早到位,但即使这样,少数时候也发现有比较仓促的状况。
相比于小学和初中新课标教材的出版,高中教材的用量小、品种多、前期投入成本高,如果不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势必影响到教材的可持续发展;教材限价又进一步压缩了出版社的利润空间,如果出版社把钱都花在岗前培训上,后面的网站建设、教师回访工作势必无法进行,这一点经过沟通,也得到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的理解,他们其实也希望能够与出版社进行更为长远的合作;加上社会上规范商业行为的氛围逐渐形成,使得今年的培训成本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沟通让实验区教育部门对出版社教材开发的难度和成本有所了解,例如在安排当地老师培训的时候,对老师的食宿安排以食为主,尽可能不大规模地安排住宿。因此可以说在双方互相谅解的前提下,2006年的高中新课标教材培训更趋理性。
大部分一线高中的老师和教研人员其实并不特别关注培训接待条件的好坏。由于有高考的压力,高中课程改革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出版社能够恰当地给他们以一定的帮助——比如解决必修、选修的问题,学分认定的问题,模块调整的问题等等——对老师来说不啻为一个福音。其实这些问题在广东、山东等先行省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作为出版社可以请相关专家将这些经验传达给新进入的省份。
教材培训投入多少是合适的?我认为在刚开始的两年,出版社还是可以支撑不计成本的投入的,但到正常运行的阶段,就应该按照教材码洋的比例来做投入核算,比如应该将全部教材培训投入限制在教材销售码洋的百分之五以下,尽量不要让经费超支,保留必要的教材建设的持续投入空间。
此外,在与租型单位合作的时候,我们也同他们签订了一个协议:由我们提供培训人员,由对方承担经费、搭建平台;同时我们也在协议中约定——其他教材出版社一些好的做法也要及时告知苏教社,能够采纳的方法,苏教社也会尽力去做。总地来讲,我们自己供应教材的地区培训会做得主动一些,租型单位则需要我们推动得多一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