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 梁晓声获茅奖后首部长篇出版 《我和我的命》浓缩书写世道人心
近日,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书《我和我的命》。这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的首部长篇,也堪称《人世间》2.0版、浓缩精华版。《我和我的命》中的主人公“我”是80后,出生在贵州山区,因是女孩儿被父母遗弃,不料却因祸得福,从农家到了知识分子家庭。原生家庭的改变,让她的命运走向变得复杂起来。长大后,“我”无法承受养母去世、养父要再婚、亲姐姐、姐夫接二连三地亲情“胁迫”,从大学退学,到深圳摸爬滚打,却无意中成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见证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 
扎根于中国的伦理现实和时代变迁 小说中,“我”在深圳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感悟到了亲情,然而,命运却要“我”交出不到四十岁的生命……与此同时,原生家庭的亲情绑架从未停止,生活在底层的亲人提出各种要求,主人公固然也愤怒无奈,但却总是不能袖手旁观,血缘带来的责任让她把自己变成了“责任天使”。 年轻人也与父辈一样,能够承担家庭的责任、自我成长的责任,乃至社会的责任。这是这部小说最大的发现,也是梁晓声多年关注中国社会变迁和青年成长的最新体会。而这种基于家庭伦理和亲情伦理的现实关怀,被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命名为“伦理现实主义”。在他看来,梁晓声是中国当代文坛少有的、致力于书写平民的正道沧桑的作家。而他的“正道”扎根于中国的伦理,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和时代变迁。 梁晓声在书写知青生活、思考社会阶层变化时,总是会思考,社会对人的要求、时代对人的改变、困难对人的考验等,同时,也总是在呈现,人们对这些要求、改变和考验的回应。这种回应,更多是被动的,是不屈不挠的。而到了新作《我和我的命》,人物的回应更多地内在化为一种责任和修养,人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要承担起血缘、家庭和生命、社会带来的责任。 “我”变成“我们” 书写“我们和我们的命” 在该书中,作者梁晓声通过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很多对社会、命运和“活着”的看法,充满了真知灼见。他反复引用马克思的话,思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总和,又是什么? 书中提到,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原生家庭给的,叫“天命”;二是由自己生活经历决定的,叫“实命”;三是文化给的,叫“自修命”。人的总和显然与这三命有密切的关系。梁晓声在书中对“命运”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他写出了命运之不可违拗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人的奋斗和自修自悟能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同时,他又用书中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不断向读者发问:原生家庭是“命”吗?血缘亲情是“命”吗?你相信奋斗能够改变命运吗?个人奋斗到底是为了成功,还是为了每天都过得充实? 与此同时,借故事中养父的经历,小说进一步贯穿起中国两代人对“社会关系之和”的认识。养父从贫苦农家成长为一市之长,“穷亲戚”一直是他的“社会关系”,是他不能挣脱的部分。他用责任扛起了这一切,一直在践行“亲情扶贫”,也教导女儿用责任扛起自己的社会关系。在李敬泽看来,这些内容,使得“我”变成“我们”,因此,这是一部书写“我们和我们的命”的小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