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全国图书博览会介绍
全国图书博览会,原名为全国书市。2007年在重庆市举办的第十七届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经过二十多年,全国书博会也已由最初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为融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和倡导全民阅读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盛事。书博会渐由“独木”长成“林”。 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市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深圳、长春、西安、长沙、南京、昆明、福州、桂林、天津、乌鲁木齐、重庆、郑州等城市举办。2006年8月5日,中央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书市被列入这个纲要,并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从第十七届正式更名,一直沿用至今。算起来,全国书博会已成功举办了20届。 每一届全国书博会的成功举办,都是一次对中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促进,对出版界最新成果的检阅,对推动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给参与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近几届来看,全国书博会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展示出版业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推动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正因此,近几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闻出版部门,对举办全国书博会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纷纷积极申请举办。新闻出版总署经过实地考察和综合评估,选择黑龙江作为第二十一届书博会举办地,必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也必将为黑龙江展示改革开放新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1980-2010备忘 第一届全国书市 1980年10月7日—21日 北京 艰难而意义非凡的起步 第一届全国书市是建国三十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规模的书市。书市具体组织工作在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北京市支持下开展,由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市新华书店组成书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全国有108家出版社向书市提供了图书,其中在京的出版社53家,各省、市地方出版社55家。书市共设17个展销处,书棚面积3000多平方米,集中展销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3310种。共接待读者76万多人次,销售图书426.7万多册,377万多元。无论如何,第一届全国书市集中展示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图书出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当时的中国出版业意义重大。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当时我国的出版状况:1979年全国出版各类图书17200种,印数达42亿多册(张),达历史最高水平,而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书籍选题范围由于突破了以往的清规戒律,比任何时候都广阔、丰富得多,这些变化,在全国书市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第一届书市还成为十年动乱“书荒”时代结束的一大标志。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当时说道:“我从事学术研究60年,著书40多部,还是第一次和这么多读者见面,我心情很激动。举办全国书市,预示着我国文化进入了又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第一届全国书市最让人怀念的是众多著名作家的到会,如叶圣陶、丁玲、臧克家、姚雪垠、严文井等,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只能聊作怀想了。
第二届全国书市1989年10月9日—22日 北京 9年后方再聚 时隔第一届全国书市9年后,第二届全国书市才再次登场。书市的组织工作与第一届无异,还是由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市新华书店组成书市领导小组,但开始有意识地设立组织宣传组、业务组、接待组、财务组、保卫组、后勤组、政工组等职能组。第二届全国书市举办的一项重要宗旨是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纪念北京市新华书店建店四十周年,因而在书市上举办了一个名为《新华书店在改革中前进》展览,以图表、图片形式展示主渠道十年改革的发展和成果。第二届全国书市共组织各类图书4万种,分专业图书和综合类图书进行销售,其中专业图书设17个销售处,综合类图书设5个销售处,占用面积扩大到1万平米左右。书市共接待本市和外埠读者60余万人次,销售各类图书210万册、260万元。书市开始尝试分类统计不同图书的销售情况,在260万的销售码洋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政治书籍占17%、文教读物占11%、文学名著占19.4%、工具占16.7%,生活用书占9.5%。从数据来说,有一点令人惊讶,第二届全国书市展销的图书品种是第一届的近3倍,销售码洋却比第一届少100多万。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全国书市开始广告营销意识:设计了会徽、会标、口号、宣传牌;开始编写书市简报;社会宣传一方面运用传播媒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发广告,如在《北京晚报》、北京电台发布“每日十种上市新书”开新闻发布会,一方面结合图书开展多种促销服务活动,如敬老专场、尊师专场、学生专场、新书发布会、读书报告会、社店恳谈会等。
第三届全国书市1990年8月30日—9月12日 上海 首次转战南方 从第三届全国书市开始,政府部门开始介入书市实际组织工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新华书店总店、上海市新华书店一起成为主办单位,而协办单位居然多达15个,包括:政府机构如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市总工会、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妇联;媒体,如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图书公司,如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图书公司、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上海音乐图书公司。本届书市共展销全国400余家出版社的4万多种图书,展场面积6300平方米,按专业分类设立了12个展销馆。共接待读者22万人次,销售各类图书145万册524万元。书市对直接参加书市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了统计,共有147家出版社、19个省级新华书店和42家地、市新华书店的代表500余人参观了书市,1489家购书单位前来购书。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影响也渗透到这届书市,9月7日,亚运会组委会新闻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亚运会体育图书展销”。其他各种专场、读书报告会7次,重点图书首发式10余式,签名售书50余次。畅销书的概念开始出现,书市统计了销量最多的8种书,它们是:《蔡志忠漫画系列》、《混沌--开创新科学》、《毛泽东的感情世界》、《实用中国养生全书》、《蒋介石与黄埔三杰》、《世界幽默艺术博览》、《世界文学名著》、《十六岁花季》。
第四届全国书市 1991年8月31日—9月11日 广州 实行展、销、订、批相结合 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家出版、发行机构,46家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单位以及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应邀参加本届书市。书市上汇集图书47000多种,港台图书7000多种,音像制品3000多种。书市期间共接待读者55万人次,图书销售突破1200万元。 与往届书市比起来,第四届全国书市最大的改变就是首次实行展、销、订、批相结合,变以销为主的单一功能为多种功能。订货总码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书市上,总数逾4000万元。本届书市在展销馆的设置方面也有较大突破,它以图书类别设立了11个展销馆,其中省版馆又按地方区域划分28个展销厅,展厅面积共8000平方米。这种布局形式,打破了以前历届书市的格局,体现了“全国书市全国办”和店、社合作共办书市的精神。
第五届全国书市1992年10月11日—22日 成都 书市代表可免费乘车 书市设7个综合图书展销馆,29个地方版图书展销馆,另设音像制品展销馆、批发展销馆及港台图书展销厅、台北故宫珍藏书画展览 厅,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全国有500余家出版社参展各类图书5.7万余种。在书市的10天里,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代表等12万人,接待进场读者110万人(次),总成交额1.432亿元。 其中场外交易500万余元,订货总额800万元。第五届全国书市的组织服务工作十分细致。书市办公室与成都市公交公司签约,书市代表凭代表证、工作证可以免费在成都市内乘车,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书市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仿佛与书市本身并无太大关系,邮电部为书市发行了一套两枚第五届全国书市纪念信封,这是第一次为书市发行纪念封。
第六届全国书市1994年10月6日—17日 武汉 期刊和电子出版物来了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使武汉成为全国出版发行中心之一。参加本届书市的海内外出版社、期刊社超过800家,书刊发行单位超过2500家,各类订货总额达2.2亿元人民币,销售总额逾2000万元。七万种出版物中,新版、重点书达70%;其中进口书刊到位1.2万余种,音像制品达5000种。共有110万读者光顾了此届书市。第六届书市最值得骄傲的是创下了多项“首次”:首次设置精品展示厅,荟萃全国各地的3000种重点书、获奖书,展示了各地出版繁荣的盛况;首次设置期刊馆,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0种杂志50000余册参加展销,作为出版界一支生力军的期刊首次亮相书市,其意义非同凡响;首次推出电子出版物的展销活动,有40余种电子出版物参加,其中多媒体9种,另有15种电子杂志与读者见面;首次设置自销馆,62家守法经营的集体和个体书商第一次以正式代表身份参与全国书市,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好评。本届书市还成为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出版机构,在书市专门设置的进口书刊馆,展示了西文原版、台湾版、香港版图书1.5万种,内容涉及科技、文艺、生活等类。
第七届全国书市 1996年11月8日—18日 深圳 运用高科技管理图书信息 与过去在体育中心、展览馆等场地举办不同的是,全图书市首次在承办方新华书店的自有物业内举行——深圳书城内。展销大厅面积1万平方米,陈列图书品种约10万种,码洋总计逾6000万元人民币;订货厅面积4800平方米,设169个订货摊位。书市期间,国内版图书零售额为2117万元,订货总额达3.2亿元人民币。参加书市订货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4个代表团,共计500余家出版社(含音像)、1500余家发行单位;第七届全国书市共接待境内外参展、购书人员1万余人,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出版发行商数百人。 本届书市最大的亮点是采用高科技办法管理图书信息,深圳市新华书店和三联德泰(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BIMS图书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将图书发行销售从传统的码洋管理提高到品种管理,从数额管理提高到质量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八届全国书市 1997年8月30日—9月8日 长春 首次设立农村分市 本届书市图书总订货码洋首次超过5亿,达5.09亿元,超出上届书市1.89亿元,增长幅度为59%。共设立订货展位206个,汇集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10余万种图书,其中新书、重点图书、精品书、畅销书占70%,全国2500家新华书店的代表前来订货。 图书展销成果也十分显著。本届书市设立图书展销展位239个,展销品种达12万种,备货码洋达7800万元,图书销售码洋3100多万元。书市期间,接待各界读者120万人次。各省、市、自治区34个代表团及香港代表团、出版发行界及团体购书单位的代表共2万余人参加了书市。随着书市规模的扩大,书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本届书市不仅举办了图书订货、展销会,而且举办了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订货、展销会以及优秀图书展示会和版权贸易洽谈会。书市的参与面也进一步扩大。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在全国书市设立订货展位,解放军所属出版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业代表也第一次组团参加全国书市。第八届全国书市最大的贡献就是第一次考虑到农村读者的需求,开设了农村分市。书市在长春、吉林、四平三市的11个县(市)区设立农村分市,在乡镇设立展区100个,并出动流动售书车500多台次,期刊、音像制品品种达2万余种,备货码洋800万元,共接待农村读者65万人各类图书。农村书市的设立,对于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强化农村图书发行工作都有所启发。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