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1992年,第五届书博会在成都举办;在将近20年之后的2010年,书博会再临成都。近2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这座天府之国的悠闲自在之都也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变迁。 以书业为例,1952~1978年,四川省出版图书849种,1979~2007年激增到84792种。如今,仅2009年一年,四川全省出版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即突破8000种,行业总资产达到377亿元。身在沃土,成都得以成就自己。 20年前,年轻的杨红樱几乎每天都泡在电影院里,经常和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去距离很远的峨眉电影制片厂看电影,人民公园、保路运动英雄纪念碑、白果林、公馆、蜈蚣形的小巷子,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倩影。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静谧的八九十年代逐渐远去,喧嚣热闹的消费社会来临,城市文化也一步步地转向、变迁,全国如此,成都亦然。 在白夜酒吧老板兼诗人翟永明眼里,当年的艺术家乌托邦朱成雕塑工作室变成了一个小型私人博物馆,后来的蓝顶、荷塘月色、高地成为了新一代艺术家的天堂,而白夜、小酒馆、弘文书局、廊桥艺术中心、千高原画廊等改变了成都文艺青年的生活。“这些变化表明,成都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翟永明说。 去过成都的人都说,那里是一个“好安逸”的地方,成都人崇尚娱乐、享受美食、小富即安,这一点天下皆知,几成罪过,甚至让领导跟着着急。其实,如今的成都,安逸之下也流淌着热血和激情。 宜宾人樊建川到了成都,左手商业、右手文化,以一己之力创办了闻名遐迩的建川博物馆,并想把它做成“千年老店”,他为了什么?“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不过,城市发展不能自闭、自得,著名符号学、叙述学专家赵毅衡就看到了成都的不足。他认为,成都缺少地标性文化建筑,对锦江也没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他建议成都以“青藏高原的门户”定位自己,建成东方的巴黎。 20年后,我们再次来到成都,阅读图书,阅读成都。 (详见《书博会专刊(下)·成都文化20年》)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