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请扫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冰河图书工作室 >> 联系我们 >> 【出版资源】 >> 【综合资讯】 >> 正文

编辑加工的“一三三八作业法”

[ 来源:北京出版社    点击数:2007    时间:2009/5/24    编辑:冰河 ]
冰河文化图书策划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编辑组稿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加工修订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图书插画业务介绍 冰河文化个人出书业务介绍

 

 

图书工作室 讯:
小引:题目的由来及局限

  笔者从1982年开始从事图书编辑工作,至今从未间断。26年来的摸爬滚打使我体会到:书稿审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规律性,总结出反映这些规律的一套编辑加工规则,并将其贯彻到审稿的实践中,可以使初学者在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为此,我将自认为最基本的若干审稿规则整理了一下,戏称为“一三三八作业法”。其含义是:牢记一条行规,奉行三项原则,完成三种替代,守住八个关口。

  这一作业法是我审读人文社科类书稿的经验总结,而我的实践经验和认识能力至少有两点局限:一是某些论点肤浅或不当,敬请读者指正;二是其中的某一条或者某几条具体操作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审读与人文社科类书稿的体例结构有较大区别的其他类书稿,如小说、诗歌等某些文学类书稿和古籍类、少儿类书稿等。

  牢记一条行规

  任何作者写的一部未经编校过的书稿,都与出书要求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任何一部书稿都要经过编校人员或多或少的修改加工,才能达到国家认定的出版水平。这是图书有别于互联网上众多阅读材料而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文化商品并供人购买的充分根据,这也是出版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审稿工作质量不合格,生产出来的图书必然是劣质产品,从而侵犯读者利益,损害作者声誉,出版社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奉行三项原则

  原则一:不尽信作者;原则二:不尽信排印装环节;原则三:不尽信自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信赖——信任并依靠。我所提出的“不尽信”的含义是:信任但不信赖,即可以“托付”,但不“依靠”。

  1.为何“不尽信”作者?一般而言,作者不会有意用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书稿搪塞我们;恰恰相反,许多作者怀有“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这样一种习惯心理,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回想多年来与各种作者交往的经历,我觉得这种“局限性”有如下表现:有的作者能说不能写;有的作者善于收集资料但拙于概括或者相反;有的作者标新立异有余,严谨周密不足;有的作者只知其一、其二,不知其三;有的作者富于创见但不善于文字表达等等。作者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指出其问题所在,启发、引导作者修改书稿,以确保书稿质量。“不尽信”作者的原则要求我们,不能因为作者的名气大或前期成果显著就信赖他。任何人写的任何一部书稿,在图书编辑眼中,都是被修改的对象,而且肯定有必被修改之处。

  2.为何“不尽信”排印装环节?书稿的排版人员和校对人员的工作态度再认真,也免不了因经验不足或工作繁忙而出错。这种错误大致包括:原稿正确之处被改错了;编辑纠正的错误被漏改;一校时改对了,二校时又被错改;付型样没有错,出片后又发现问题等等。这就要求编辑按“不尽信”的原则认真看好每一次校样,即使是改动几个字,也要亲眼核查是否改对了,因少看一眼而铸成大错的事例并不少见。印装环节亦如此,因未审蓝图而将漏印、错装、插图颜色不对等问题轻易放过的教训,也使人刻骨铭心。

  3.为何“不尽信”自己?人的精力有盛有衰,记忆有时不准确。当我们在心神不宁或疲劳时加工书稿,就容易出错;当我们仅凭过去学过的知识判断书稿内容是否正确时,也会发生误差,因为有些经验可能过时了。我们还常有因知识陈旧而少见多怪的时候。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养成随时请教别人、随手翻查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的好习惯,是我们避免失误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只有力避主观片面性才能审好书稿,这是我们提倡三个“不尽信”原则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据。我们的方法是勤能补拙,目的是确保书稿加工质量。长期勤能补拙,是件很费力的事,但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业务水平。

  完成三种替代

  1.用字斟句酌,替代一目十行。字斟句酌是精读,一目十行是粗看。一部书稿一旦进入审稿加工程序,若粗粗看之,即便是经验多、水平高的编辑,也只能发现其中的某些缺陷而非全部问题。这是因为,一目十行很难让人耐下心来深思熟虑,挑出稿中各类大小纰漏。除敷衍工作的人外,有些编辑惯于粗看书稿的原因之一,是过于相信作者的著述水平和创作态度,因而心存侥幸地认为无需字斟句酌,结果吃了苦头。所以,我们面对书稿时应保持这样一种警醒:眼前的著述仅为图书的半成品,自己只有将其中的“硬伤”、“软伤”精读出来,才可能使它成为合格的出版物。

  2.用寻根究底,替代浅尝辄止。精读书稿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离开寻根究底的钻研精神就难以奏效。如果疏于连续追问几个“为什么”,就会由此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只能有限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留下一些探不出来的“地雷”埋在书稿中,构成出书后可爆的隐患。寻根究底是编辑的学风与学养综合作用的功夫,吃苦耐劳精神和较佳知识结构缺一不可——有前者而无后者,便不知“根”深几许,“底”落何方;有后者而无前者,便失去了“寻”与“究”的钻研动力,最终都会殊途同归于浅尝辄止。所以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和勤奋学习精神,是编辑“拳不离手”的基本功。

  3.用谨小慎微,替代大而化之。书稿审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用谨小慎微的态度从事这项工作。总结审稿不当的教训,终归是有意无意地大而化之的结果。临深履薄、战战兢兢地去审稿,可以迫使我们心中长存疑虑,因此才能字斟句酌、寻根究底;一挥而就、草率收兵的审稿方式,派生于放松戒备的心态。书稿审读不同于设计出版战略目标,它是一种典型的战术层面的实际操作行为,非得靠认真完成一连串职业化的技术动作才能达标,恰如工人手摇车床,农民除草施肥,士兵开枪打炮,来不得半点的大而化之,否则要遭规律惩罚,酿成大小事故。

  守住八个关口

  1.设计精彩书名。在书名准确反映图书内容的前提下,使其生动引人,已成为提高图书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譬如《文化苦旅》(余秋雨著)、《城市季风》(杨东平著)、《请读我唇》(黄集伟著)、《雕刻时光》([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这类书名,新颖含蓄,耐人寻味,朗朗上口,其风格可供效法。有些作者对精彩设计书名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少有经验,图书编辑则应将其作为不可忽视的本职工作来完成。有些好的书名,非经长时间的苦思苦想、多人讨论而不得。我们应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2.提升书稿价值。常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经过与作者商定的书稿创作方案,与作者写完后的成稿,有着不小的差距——成稿并未完全达到我们组稿时的要求,如学术见解不透彻、材料占有不充分、结构体例不规范等等。虽然这种书稿也有出版价值,但若将其价值加以提升,就能将该稿由“合格”作品变为“优秀”作品。对此,编辑不能将就作者,而要充分调动作者的创作潜力,将书稿改写到双方满意为止。需指出的是:书稿价值往往决定作者的著述方式——一般来说,能被称之为“著”的书稿,其价值排在第一。它的基本内容应是作者言之有理、自成体系的个人创见,其后两档是“编著”和“编”,个人创见在这两类书稿中的比重依次减少且难成体系,而相应增多的仅是旁征的资料。我们在提升书稿价值时,要准确地判断书稿的著述方式。

  3.修改不当观点。书稿中的不当观点至少包括:违反党的宣传纪律的观点,缺乏充分论据的观点,表述含混的观点,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观点等。从广义上说,包括引文、数据在内的有欠翔实的资料,也可归入不当观点的附属内容加以修改。这些不当观点肯定会形成轻重不同的“硬伤”,若存于书中,容易导致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因此编辑必须严格把关。八关之中,此关最险;大错不除,招灾惹祸;连人带书,损失惨重;教训连连,勿蹈前辙。

  4.删除臃肿内容。书稿中的臃肿内容至少包括:没有新意的重复话语,不必列举的多余材料,叠床架屋的繁琐论证等。成熟的作者会用“惜墨如金”的态度撰写书稿,他们不仅想明白了应写和不写、多写和少写的内容各是什么,而且深知每句陈言都是障碍,干扰着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自己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臃肿文字的写家,往往是没想明白写什么和怎么写就匆匆动笔的生手,特别需要我们做编辑的帮助他们完成“想明白”的任务,将书稿中扰乱读者目光的蛇足词句毫不吝惜地删干净。

  5.巧布章节体例。有些书稿因拙于设置章节体例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和可读性。对此加以调整,也是编辑的职责。“巧布”的基本做法是:按照全书内在的逻辑关系,恰当安排总论点和分论点的相互呼应和表达顺序,眉清目秀地展示其重点和要点;各章各节之间不含混、不重复、层次清晰;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标题级数,还要统一包括不同序号在内的各级标题的版式。人们常用“凤头豹尾猪肚皮”来赞扬一篇好文章在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呈现出的鲜明特点。这句话告示我们:书稿如同文章,只要整体内容精当,便会派生出恰如其分地展示所有观点和材料的结构曲线,起伏流畅,赏心悦目。怎样把一部书稿的章节体例巧布成塑造“结构美”的生动元素,正是图书编辑需要练就的基本功。

  6.推敲各级标题。和书名一样,书内各级标题的设计水平,对提高书的可读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作者忽视这一点,编辑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全书标题作为一个整体,应表达出该书的基本思路或脉络,还应营造一种渲染本书内容的气氛,使读者一看便爱不释手。好的标题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画龙点睛般的准确,点到为止式的精炼,词语别致带来的生动。标题设计忌讳重复使用某一词汇;下一级标题应从不同角度揭示上一级标题的内涵,而不是对其简单重复;上下级标题采用一虚一实的语句,效果会更好。现以一组修改前后的章、节标题为例,试供读者体会推敲标题的某种思路:

  7.讲求语言风格。一部好书应像一部优美的音乐作品,在语言的张力、节奏、色彩、韵味等方面,有一种和谐的整体美,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文笔不畅的书稿,读起来不仅倒胃口,而且妨碍准确表达思想,编辑非下工夫修改不可,具体可采用“四个统一”的方法——将含混的语言统一到清晰上;将啰嗦的语言统一到简洁上;将沉闷的语言统一到生动上;将单调的语言统一到丰富上。需要指出的是,编辑在实施“四个统一”的方法时,一般不要颠覆作者的基本语言风格,力争做到既提高了书稿的文字水平,又保留了作者的文风特点,并使作者对此乐于接受。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拿捏适度地达到此目的,要靠一番功夫。

  8.纠正病句错字。此关看似易守,但常年做到所编图书本本达标,非有过硬本领不可。我所见过的改错能手都是兼备高度责任感和较强文字功底的优秀编辑,他们的基本经验是:用存疑的目光审视书稿中包括各种符号在内的所有句、词、字,依靠工具书和请教专家来执著地排除种种疑点,从不仅凭个人记忆和道听途说式的答案解决问题。

  补白:“一三三八作业法”和选题策划关系密切

  1.选题策划内容包含着对书稿加工质量的要求。无论多么高明的选题策划方案,最终要由一部或一套书来体现其价值。书稿加工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败笔,都会严重影响以致摧毁选题策划方案的实施。例如,书稿价值得不到提升,便难长时间吸引广大读者;书名设计不精彩、全书标题欠推敲,将严重影响图书的可读性;书中存有不当观点或大量病句错字,图书就可能成为“不合格品”被通报批评甚至禁销……如此等等足以说明,不懂得如何加工书稿的编辑,也不会成为一个策划选题的高手。

  2.书稿加工是实施选题策划方案的重要环节。一个没有选题策划意识的编辑在加工书稿时,很难开动脑筋思考怎样把书编得更能吸引读者,其工作往往只满足于修改病句和错字,保证书中无不当观点就行了,至于书名是否精彩、标题是否生动、语言是否吸引人等等,似乎不关他的事。他的根据是,作者写的只要不错,我就照样发稿。这种编辑是不称职的。我们要求的称职编辑,应该带着强烈的选题策划意识来加工书稿,他应明了为这部书稿拟定的选题策划方案的主旨和具体要求,并在书稿加工中给予积极体现,自觉将贯彻、完善选题策划方案作为加工书稿的目的,为此他可能既要动员作者积极配合,又要下苦功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以尽量消除书稿质量与选题策划方案之间的差距,为方案的实施打好基础。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对《钢琴教师》畅销的个案分析

  • 下一篇文章: 哈利·波特之魔法生意经之案例分析
  • 策划组稿业务介绍】【设计制作业务介绍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读了这些书,谁都能写好今年…[3369]
  • 2019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6679]
  • 2019阅文女频年度好书榜日前…[16331]
  • 2019图书市场报告发布:新书…[2676]
  • 北京阅读季:北京阅读空间漫…[637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员工培…[10135]
  • 企业出书案例展示:《华夏银…[9092]
  • 本公司企业出书业务介绍[63769]
  • 科普类读物插画选登(单色灰度…[10815]
  • 健康科普类读物内文插画2[10752]
  •  
     相 关 文 章
  • 图书工作室是如何运作的?[4530]
  • 2005年度全国出版考试之基础…[1925]
  • 组稿中需要注意和具备的几个…[4185]
  • 几种组稿的方法[2349]
  • 组稿原理与技巧[365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0 北京汉图图书公司        站长:冰河        页面执行时间:7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