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工作室 讯:
写不败的记忆

小到个体,大到集体和民族,记忆以多种形式交织着书写的形式。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关于这30年的民族记忆自然会被大书特书。《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中信出版社)上册出版引起热议,下册最近出版。下册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地辉煌,特别是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个体记忆的书写能具有“光晕”效应,往往关联了时代的印记。《曙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杨振宁关于个体与家国的记忆。全书涉及杨振宁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20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20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这既是作者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又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 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记忆和他们如何被记忆从来都重要。《隔代的声音: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避开主流叙述的认识定式,以隔代人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人物或重大事件重新阐释和反思。书中无论是陶希圣眼中的胡适,朋友记忆里的殷海光,还是苏雪林笔下的鲁迅,抑或震惊世人的“雷案”背后的故事,等等,都饱含着作者对当事人的那份理解和同情。 还有一种虚幻而来的记忆,它成为故事中情节的魅力元素。《查布克夫人的画像》(新星出版社)虚构了对想象和消逝魂灵的记忆。青年画家皮安波是大家公认的才俊,有人要他为查布克夫人绘制肖像,但前提是他绝对不能窥视查布克夫人的真容,只能在言谈之间想象出她的容貌与身形。随着时日进展,皮安波发现自己迷上了查布克夫人。但葬身于海难的查布克先生竟然重现人间,青年画家受到警告和威胁,而在纽约街头又发生了数起诡异的死亡事件。这一切又会和神秘的查布克夫人有关吗…… 以个体记忆来书写民族和国家,也是一种有益的思考。许知远的《中国纪事》(海南出版社)里的一系列文章,是许知远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失败。书中许知远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中国现有的敏感话题。 [1]
|